“(界+刂)櫈”乐与怒

2022-11-03 1747 常亚北 澳门日报

 说到演艺评论,在网络世界未存在时,只会在报章上零星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剧团的崛起,令当时恆常活跃的剧团数目,由原有的一只手数得完,跃升至手指脚指相加才可以数齐:晴轩、慈艺、朗妍、青苗、文娱、校园纯演集、艺协舍、映剧坊等等,每个青年剧团的风格都不相同,加上当时资深的海燕、晓角、澳门戏剧社等,演出的繁盛和多元,令评论或者观后感的文章增多,在《华侨报》、《正报》、《澳门脉搏》均见评论的影子。《澳门日报》在九十年代初首开先河,推出一个给人自由投稿的艺评专栏“演艺讲场”,可说是推动演艺评论的大手,之后“艺海版”邀请多位剧场人每日一稿的“戏语群音”,更令艺评之风日盛,打下基础。当时写艺评的多是剧场圈中人,鲜有外人进入,澳门在一段时间似乎只能靠老笔纵横,缺了新手孵化之地。一九九九年开始举办的澳门艺穗节,机缘巧合下,成了第二波的推动力,持续多年。

 时为二〇〇一年,澳门艺穗节举行了艺评工作坊,由香港的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主持,种下了培养艺评人的种子,慢慢生根开花,到了二〇〇七年,澳门剧场文化学会在节内推出“驻节艺评人计划”,再次邀请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来澳撑场,合力发展澳门演艺评论,而“驻节艺评”亦连续多年成为艺穗节的节目,其后在艺术节也曾出现。艺评能持续发展,少不了重心人物,剧场人莫兆忠和艺评之间,多年来似乎已划上等号。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并不易搞的艺评活动开始成形,他更曾将港、台两地艺评人和澳门本地新手放在一起做艺穗节的驻节艺评人,令参加者有更大的冲击。二〇一〇年,澳门文化中心的“演艺评论及艺文写作工作坊”由已故的周凡夫先生主持,他对教学的热诚,及他的博学和个人魅力,激发了学员成立澳门演艺评论协会。 近年的多个艺术节庆,都有艺评的延伸活动,而澳门剧场文化学会的评论网站“评地”是当中重要的基地,再加上现在大家读着的“演艺版”,都成为了发表评论的“正常”途径,不少文章亦摆脱了观后感在分析上的不足,演变成更多角度、足以深入讨论的文章。

 我用了“正常”两字,可能立刻被人非议,要解释何谓正常、不正常,你认为自己很正常吗?你的目光才是不正常……在下胆怯,先自白一下,“正常”并不对等于不正常,亦无贬义,它只是形容过往在主流媒体中发表文章的途径,在当中出现的艺评,有些会着重修辞和起承转合,有些会恪守某种艺文写作的架构:描述作品、分析、诠释、判断……务求令没有看过作品的人也可看出个明白。网上自由评论,往往是快字先行,快意加快速,在还没有把作品忘记前,直舒己见,快人快语,对于行文的思前想后比较少有,所谓“有嗰句讲嗰句”,坦率是现代人的新价值。对作品的创造者来说,两者均有价值,问题在于你是否嚥得下。“正常”的文章写得客气,易被标籤为犬儒,网上自由评论的文章写得辛辣不留情面,易被视为情绪发洩,花生友更会怀疑是个人恩仇。写者无心,看者有意,更是常见之事。评论的“评”字是“言”加上“平”,说文解字中,平是“语平舒也”,其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这个解说是指评论者的发言态度,抑或是受评者要把持的心理状态,那便是你的自由选择了。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38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