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话语

2022-05-19 4842 娜些年 澳门日报

 ——本地话剧《心洞》与《东西》的文本元素

 本地话剧《心洞》及《东西》分别由“老字号”社团戏剧农庄及晓角话剧研进社出品,皆以年度公演的形式在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完成演出。两场演出入座率高,反映出剧团经过不断的磨练,已逐渐在本地戏剧圈建立自身品牌。两场演出均由本地演员组成,前者诉说关于家庭创伤的处理方式,后者则有关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故事,两场演出一暖一冷、一静一动,各具特色。

 由叙述空间谈起

 宽敞的屋苑内配以美式开放型厨房,女主人及其丈夫、妹妹和母亲,生活称得上是小康之家,直到家中因亲人意外身亡而难以走出“困局”。《心洞》的吸引力在于,在私人空间内向观者敞开“心扉”,令观者随着故事的脚本和演员的情绪而有所波动,随编剧所设下的“洞穴”自然而然地“掉了进去”,在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空间布局中,拉近了叙述者与观者的距离。而在《东西》的公共空间场景里,有客厅、教室、餐厅、操场以及海边,这些能够容纳许多人与事的场景内,由十多位演员来回走动,你一言我一语,试图填满公共空间内的每一处空白,在摆放太多叙述元素的场景里,令观者喘不过气来,逐渐模糊了叙述的焦点。观者认为此剧最大的败笔在于回忆与现实相互穿梭的处理方式,譬如在叙述过往回忆时,过去的“我们”与现实的“我们”,突破回忆的界限而“相遇”,在看似无法实现的场景里却过度“放肆”,“放肆”到观者明明知道是编者不自然地“破了梗”,却要假装自己很自然地“入了戏”。在处理回忆场景时,如果能够“停留”在过去就好,给予观者一些想像的空间,或许展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加自然。相比之下,《心洞》在处理回忆场景时,则透过角色第一人称的口述方式,带领观者一同入戏,也带领观者一同锻炼了剖析剧本的功力,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观者的参与度。

 与现实“对话”

 《心洞》曾于香港话剧团以中文对白演出多个场次,是美国剧作家David Lindsay-Abaire的作品,于二〇〇七年荣获普立兹戏剧奖,之后亦曾被改编为电影《心灵触洞》。话剧的开篇以旁白方式说起了《兔兔大出走》的故事,把无条件且过度关心的母爱透过“声音”呈现了出来,虽然话剧搬到了本澳舞台,却仍然保留了故事原本设定的背景——美国。然而,关于“母爱”的元素,即使在不同的地域,却是具有共通性的,也正因如此,《心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以此致敬怀旧电影《心动》。

 兔子洞充斥于女主角的内心,也影射了现实生活这样的空洞比比皆是。剧中女主角因儿子在一场意外车祸中丧命而长期处于伤痛之中,就算丈夫的鼓励、安慰,妹妹的陪伴、开解,母亲的无私关爱,都未能平抚她的不安情绪。由文本的母爱元素再到现实生活,都市女性在家庭中大多“扮演”着百搭角色,包括作为妻子、女儿、媳妇、佣人、补习老师、全能主妇、打工者等等,在权衡家庭与工作之间,倘若女性全身投注在家庭生活里而得不到回应时,她们更容易陷入崩溃状态,于是有关女性产生抑郁或情绪病的问题在社会上颇为常见。再多的安慰、陪伴,都难以得到疗癒,这是《心洞》探讨着缺失的空洞如何得到填补,缺失的爱如何得到满足,是话剧结束之后,仍留给观者的空白以及以思考的空间。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30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