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人到水人
2022-03-31 1397 柯小卫 澳门日报
整理书橱,翻出《何建青小楷书法集》、《醉望居诗词集》和《红船旧话》,掀动书页间如晤前辈。何建青先生是着名粤剧编剧家,以梁水人为笔名在一九九○年代初为澳门报章撰写专栏。忆水人,得从香港的梁山人先生说起。
梁山人原名梁金童,这乃是他移居香港后领取身份证时登记的名字,此后使用了数十年。梁氏青年时期入戏行,抗日战争期间在曲江加入报人任护花组班的文化剧团任文武生,因心仪梁山好汉,以梁山人为艺名,正印花旦是任夫人紫葡萄。
一九五○年代,梁山人为香港粤剧戏班编剧,有《光棍姻缘》、《梁祝恨史》、《百战荣归迎彩凤》等作品;稍后粤语戏曲电影製作蓬勃,编剧家皆以快笔应付开镜需索,梁山人编写了《千里送皇姑》、《神灯换太子》、《皇陵会爱妻》、《英雄情泪保山河》、《状元巧破蜜蜂计》、《血滴龙凤杯》、《金銮教子认生娘》等等,分别由任剑辉、陈锦棠、麦炳荣、林家声、邓碧云、罗艳卿、吴君丽、林凤、陈宝珠等老倌、演员主演,李少芸、唐涤生忙不过来时也邀梁山人协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粤语戏曲片式微,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内地经过十年“文革”后,粤港戏曲界恢复交流合作,粤港澳舞台演出兴旺。一九八○年代初,某回香港粤剧团来澳演出时,梁山人在香港粤剧界活动家霍强介绍下为本报“艺海”版撰写“梨园今昔录”专栏,对梨园人事艺忆往谈新,持续约十年。梁山人只管供稿,极少与报社人员联繫,一次在澳门见面,我向他反映读者爱看他的栏目,他满不在乎说“垃圾都有人睇啦!”。老实说这并非是得体的回应,假如是垃圾的话,作为编者岂非失职?待后来得知梁山人的经历才明白他的心境,他从一个忙碌编剧竟至无剧可编,做了个写杂碎的撰稿人,自觉身份滑落。
一九九一年一月正值羊年新春将至,梁山人报道了香港贺岁班情况,春节后好一段时间没有来稿,我拨通梁家宅电,接电话的女士告知梁山人在岁末急病在医院去世了。一月二十九日刋出的〈《六国封相》原剧本〉成了这个栏目的绝唱。梁山人终年七十二岁。
同年,何建青随广东表演团体来澳门,初次见面,他主动提出撰写“梨园今昔外录”,以梁水人作笔名,山高水低,自谦为细佬。其实水人、山人已相识于数十年前,战后梁山人返广州在海珠戏院演出时,水人前往探班,那晚山人演出《落花如梦》,水人何建青对他撚正玉喉演唱的主题曲《悼惜惜》甚为讚赏。对梁山人的栏目,居于广州的何建青时加留意,讚誉为持论公正,曾赠诗曰:“不惧名伶有大名。不嫌小角少名声。山人实录言功过,笔下无情是有情。”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