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祐汉记忆 看不见的社区身份

2022-02-17 2367 李仲生 澳门日报

 二○二二年初,儘管面对疫情反覆不定,澳门经济倍受打击,连带不少澳门艺术节目资助受到削减的情况下,这一年的澳门城市艺穗节,以“破隔”为主题,选择直面这些年澳门艺术文化界所发生的问题。过去,如果随机问起澳门人“澳门有甚么有趣的文化艺术节目?”除了旅游局旗下主要为游客準备的大型演出活动,好像与澳门人文市井有关的艺术文化节目还是让大众感到比较模糊。今年这个“破隔”的主题,也许除了字面意思的破除隔离,希望以艺术打破疫情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有同音“破格”的意思,希望打破常规,拉近演出与观众的距离,例如将寸金尺土的演出场地搬进街坊街里的日常生活地,把敏感又小心翼翼提及的过往与当下的社会问题,以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对于居民来说,澳门之所以为澳门,这方土地的特别之处,不只是赌博文化、中西交融文化这么简单,更深层的是对于老街坊们来说,他们是从过去的异乡人身份,转变为为澳门发展付出一分力量的社区街坊。所以,本次艺穗节如何做到“破隔”贴地、减少距离感,如何用艺术将独特的澳门本土文化传达至街坊和观众的心中,《又看 · 祐汉》节目以“偷渡客”、“租客”、“过客”三个节目,以戏剧形式讲述发生在黑沙环祐汉社区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呈现交错时空的三部曲演出。

 偷渡客——正在被遗忘的群体

 如果有关注本届艺穗节的朋友,肯定不会不知道《又看 · 祐汉》的“偷渡客”,它是关于祐汉社区的一段人人皆知却又敏感提及的过去。

 如果回顾澳门上个世纪的历史,偷渡这个词并不陌生。回归前,内地有不少人选择以偷渡坐船的方式来到澳门,谋求生存。对于现在的澳门年轻人来说,可能也隐约听过他们的祖辈或者父母辈当年偷渡来澳的经历。但就算当时的澳葡政府为了整顿社会安定问题等,在不同时间段为偷渡客发放过三次身份证(又称大赦)。这样看来,偷渡的历史已经成为既定、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但这个词对于三十多年后的澳门来说,还是略带晦涩敏感和未知神秘。

 为甚么要做偷渡客?为甚么有些偷渡来澳的人,会选择居住在马黑祐这片区域?他们偷渡的过程又是怎样的?现在的澳门社会怎么去看待当时偷渡的人?

 怀着种种疑问和好奇,这一届艺穗节的观众,也想印证“偷渡客”演出的偷渡过程,是否会像他们的长辈所诉说的那般艰辛。沉浸式的体验需要你加入其中,从第三者观众的身份转换到参与演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你的感官认知需要跟着环境走。在“偷渡客”节目中,从坐船到搭车,一路上都会有“蛇头”的带领指挥。漫长的坐船等待、船内听着前人对偷渡经历的口述故事、搭车途中突然有三名女性被蒙头去走“沙圈”,试图变卖为妓女,无依无靠。即使到达澳门后,还没有完全成功,你还得藏在家里,不能被警察或他人发现,否则就被遣返回内地和罚款。后来你会看到,两位偷渡的少女不甘于被困在某处等待的挣扎和撕扯,只能熬到澳葡政府宣布“身份大赦”的通知,可以去领取澳门身份证,可以在澳门寻找落地生根的容身之所。即使在澳门沦落他乡,无亲无故,经常遭受歧视,但起码不用捱饿,不用再担心贫穷问题。后来这两位少女,一位被有妇之夫包养,一位还打算再尝试偷渡去美国寻求更好的身份,对于庞大的只求赚钱的偷渡客群体,她们也只是少数,但对于当时的偷渡客而言,都是把澳门当作“身份跳板地”,寻求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存条件,寻求下一代更好的品质生活。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6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