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的演变

2022-01-20 2596 小鱼姐姐 澳门日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家去买外卖时,都得自备盛器。到了七十年代,由店家提供的一种纸製食物盒便开始普及,顾客买外卖变得方便多了。一九七四年的影片《香港73》,戏中的苗嘉丽为井莉等多位同事买外卖,便是用这种纸製饭盒带回来的。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仍可以在电影里偶尔看到这种纸饭盒。一九八四年的电影《三十处男》,戏里郑文雅的午饭饭盒,仍是这种纸製的盛器。然而,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这种纸製饭盒便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发泡胶饭盒。从一九八六年的《英雄本色》、一九八八年的《金装大酒店》到一九八九年《阿郎的故事》,戏里出现的饭盒,无一不是发泡胶製品。自此之后,发泡胶饭盒可谓无所不在,只要买外卖,就离不开发泡胶饭盒。不管是九十年代的《神探马如龙》(一九九一年)、《爱在黑社会的日子》(一九九三年)、《喜剧之王》(一九九九年),还是进入廿一世纪后的《无间道2》(二○○三年)、《窃听风云》(二○○九年)、《月满轩尼诗》(二○一○年)、《香港仔》(二○一四年)和《S风暴》(二○一六年),所有这些影片出现的饭盒,全属发泡胶製品。除了发泡胶饭盒以外,还有一种塑料饭盒,偶尔也会在电影里出现,譬如《单身男女2》。

 上周本栏提及一种有数层分隔的饭,笔者并不清楚其叫作“喇打”的由来。文章见报当日即收到朋友的短讯,指“喇打”源自葡语latas(latas marmita)。藉此向这位不吝赐教的朋友说声谢谢。(香港电影里的吃喝 · 八十四)

 梯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4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