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文化面貌 崭新武术载体

2023-12-21 4134 何伊凡 澳门日报

 鉴于胡鹏执导的《五虎断魂枪》(一九五一年)成绩骄人,鹰鹏影业公司筹拍《铁桥三义救穿云燕》(一九五四年),继续南拳北腿大斗特斗,国粤语言混合演出,并由武术顾问梁永亨饰演“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与被逼南下的北方着名侠盗结下一段捨生取义的江湖情。影片除了介绍南北各派功夫,铁桥三的桥手绝技为此前武术片中少见。这些作品能够吸引观众,不仅因为武林人士跨界参与,其时拜师学艺是民众谋生和成长的门径,南来武者在香港设馆授徒,构成了众多民间武术教育平台,甚至让习武风尚与武侠电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其实一九四○年代末至一九五○年代初,南下香港的大量移民中,不但有各门各派的宗师,还有来自上海、广州及其他省份的各类文化工作者,如学者、作家、编辑、影人、绘画及音乐工作者等。他们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形成了战后香港文化的独特面貌,发展了香港文化的不同方向——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及转化西洋文化;体验迁徙与离散书写的同时,眼光逐渐转向香港。

 其中内地影人涌入香港,为已呈蓬勃之势的香港电影业注入新鲜血液。可是“异乡人”谋生不易,他们不是转向拍摄娱乐片,便是坚持製作较具思想性的文艺片。一九五二年,香港电影输入内地受到严格管制,而新联影业公司和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则于同年先后成立,粤语片从此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新联创业作《败家仔》(一九五二年)开启了香港写实伦理片潮流,它承先启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时影坛充斥着粗製滥造的粤剧片,一批有理想和抱负的电影工作者如吴楚帆、吴回、李晨风、李铁、珠玑、秦剑、白燕、张瑛、张活游、小燕飞、紫罗莲、黄曼梨等组成了中联,承传五四传统,拍摄反封建迷信、提倡新兴思想的言志之作,并因应香港社会的特色加以转化。创业作《家》(一九五三年)及其后的《春》(一九五三年)和《秋》(一九五四年),这些改编自巴金“激流三部曲”的作品,跟同期《苦海明灯》(一九五三年)、《千万人家》(一九五三年)、《危楼春晓》(一九五三年)、《父与子》(一九五四年)等,奠定了中联为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公司之一的地位。直至黄飞鸿电影回归,主人公一改草莽好斗形象而升格为道貌岸然的儒侠,彷彿跟“中联精神”并驾齐驱;然而黄飞鸿重现银幕,颇受其他社会和文化因素刺激。

 当时电影与文本之间的中途媒介除了戏曲,最典型的便是播音媒介。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启播,香港广播事业出现新局面。初时李我、邓寄尘、方荣等来自广州的播音明星①各领风骚,致使一九五〇年港产的天空小说片多达十六部,之后吴回和李晨风联手的《雪影寒梅》(一九五一年)为李我首次跨界担纲演出。一九五二年,锺伟明离开电影界加盟丽的呼声②,建立了国术小说的新剧种,首作改编自朱愚斋的《陆阿采别传》,交代了黄飞鸿的武术源流。锺伟明本来不谙武功,他特意从朱愚斋那里学会技击细节,其生动传神的声演使得洪熙官等武林传奇更为大众熟悉。正因国术小说大受欢迎,为胡鹏重启黄飞鸿电影造就有利的环境。同期粤语片中不少哀怨缠绵或世态炎凉的故事都源于电台广播,例如秦剑轰动影坛的《慈母泪》(一九五三年),改编自艾雯在丽的呼声演绎的戏剧化小说,其另一杰作《杜鹃魂》(一九五四年)则改编自艾雯原作的天空小说。由此可见,战后风靡香港听众的电台广播,不但成为文本与电影的主要中途媒介,同时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2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