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残缺”
2023-12-14 2281 明河在天 澳门日报
——谈《白日之下》与《年少日记》
为什么想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讲,一方面是我连看了这两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另一方面,则是两者主题相似同时又充满交互性。关爱弱势群体,是诸多电影人基于人文关怀或创作需求所中意的主题。这一主题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呈现出该群体的困苦现状并引起人们同情,就似乎达成了目标。倘若电影的讨论就仅限于此,仅是当时情绪的宣洩而没有后劲,那效果就差得多了。而《白日之下》与《年少日记》的成果,绝非此等泛泛之辈。
《白日之下》聚焦的是先天残障人士。表面看上去,他们的困境是由不作为体制留下的漏洞,和想借机牟利的人带来的。但又是谁“助力”将他们推向了这个深渊呢,正是他们血缘关係上的亲人。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电影也并未对亲人在此过程中的隐身或忍让做纯粹的批判,用片中那位人面兽心但又确实在尽力维繫疗养院的院长的话说,“你们高高在上批判我的时候,有谁去真正和这些人朝夕相处过”。是啊,嘴上功夫永远是最轻鬆的。可是当那个的确在做实事的人,做出了及其骯髒龌龊的事情,法庭的审判或许可以将其连根拔起,但又能去哪里找一个百分百尽心尽责的人呢?电影并没有在剧情中作出解答,可是这并未丝毫削减故事的重量,因为每一个对生活有所体会的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并不会有答案,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步接一步,或许总有一天能达到大家心中的美好愿景。
《年少日记》的主线,讲述的是表面光鲜亮丽的家庭,倘若缺乏恰当的教育,会对孩童造成不可挽回的身心伤害。片中呈现的,唯成绩论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能够轻鬆击破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的防线,哪怕自己的父母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倘若稍进一步,自己的童年或许也会如此。比起父亲的劈头责骂和母亲的逐步麻木,每一个能给以希望的人或事也被一一拔起,更令人绝望,这对于成年人来说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心智发育尚幼的孩童。而本片正是将这血淋淋的残酷呈现在观众眼前,剧情的反转更是令人震撼的同时又无比现实。我想特别提及的是电影结尾的处理,终于放下心结与自己和解的主角敞开心扉,希望自己的学生无论遇到甚么心结都可以和自己交谈,稍后有一位学生发来短信并与他见面交谈,可电影并未明确说出这位同学是不是在垃圾桶中留下遗书的那位。或许那位同学自己排解成功走出了阴霾,或许他正是和男主交流后放下心结。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永远不应该是发生了恶劣事件后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源于对每一个可能导致灾难后果的心结进行恰当的纾缓,而这正是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