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消失的身影 (上)
2023-11-02 3452 钱颖一 澳门日报
莫倩婷(Jenny)在疫症期间到地盘工作时,大家以为她闹着玩,但几个月的实作为她挣来生活费,也赚来《消失的身影》的创作意念,成为石头公社“迁移三部曲”继《劳动的人》后的二部曲,细说女性移工在澳门为生活拼搏的遭遇,以纪录剧场形式呈现。Jenny的导演手法像是散文叙事,维持她那不拘小节、跳跃多变、手法多种的风格,令人看得畅快。几个演员在不同的角色中跳出跳入,维持着有点疏离的扮演者角色,恰到好处;当中演员袁一豪以他矫捷的身手在蕩鞦韆的一场,配合Jenny的编排和想像力,好看之余,又多了点危险工作中的浪漫。
《消失的身影》首演于上年的澳门艺术节,今年重演由黑盒剧场改为澳门文化中心,但在空间运用上似乎仍未发展出更佳状态,反而少了在细空间的亲密质感。多角度散文诗的叙事,有时会像开了个题目:性别平等、劳动阶层、理想、女性阴柔、阶级、家庭关係等……却散失在偌大的空间中,沾到影子却捉不到身体。幸好戏有条主轴,是由澳门男演员吴嘉伟介绍他曾为地盘女工的妈妈的经历,令演出增强质感、多了依靠。
纪录剧场在港澳并不多见,在内地更是罕有。纪录剧场通常有扎实的资料搜集和文本为基础,加上剧场的创造力,是以艺术手法凸显事实的剧场,主题普遍是关怀社会和政治。在外国的纪录剧场,着名剧目多是和社会的重要运动或大事件有关,但近年的作品更多趋向于个人经历或小群体的遭遇。好的纪录剧场作品,除了有足够的访谈和资料蒐集,更重要的是能发掘出不同观点,令作品和社会的关係更紧密和更具可议性,而不会变成一个过度情绪化和感性的作品,令观众在感动之余仍能深思自己和这部作品的关係。
《消失的身影》涉及的女性移工,当中有些可能已经变成现在的澳门人,但当年从内地到澳门直至现在生活,还是有着一种随时迁徙的感觉。近年有另一部在女性移工题材上十分突出的作品,而且是由澳门演员和印尼女移工一起演出,把移工在家乡和澳门的故事,细微演绎。“小城实验剧团”的系列式作品当中包括有《我们也有的故事》、《社区剧场——同样的身体》,有工作坊、演出和展览,以戏剧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亦能让澳门人更明白这些在我们身边飘蕩的灵魂是如何看澳门。最后更登上大舞台,成为澳门艺术节的演出《洄游》。它跟《消失的身影》颇为不同,创作交给印尼移工,导演隐身成为一位梳理演出脉络的人,而不是剧场人的作品展演,其生活和真实感更扑面而来。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