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者”形象存在的她们

2023-07-13 5039 陈玲 澳门日报

 ——谈电影《我不卖身》与《单身男女》

 在父权社会,女性总是难以逃脱凝视的目光,男性话语表达在影视作品中亦随处可见。如西蒙 · 德 ·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所认为的:男性在政治、历史、文化及经济体系中始终佔据主导与决定地位。相较而言,女性则属于处在被主导与被决定地位的客体,父权体制中女性的价值是由男性的需求所构建出来的。以下内容,笔者将从父权制的观点出发,以《我不卖身,我卖子宫》(2008)与《单身男女》(2011)两部电影为例,浅谈香港电影中作为“他者”形象存在的女性。

 妓女形象的父权制意涵

 早在回归前,香港导演对于在港卖淫的“北姑”形象已是十分熟稔,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余力为执导的《天上人间》(1999),里面的阿英(王柠饰演)便是一位来港以性讨生活的女子。这样的妓女叙事亦出现在回归后的电影里。在《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中,邱礼涛导演便塑造了香港站街妓女黎钟钟(刘美君饰演),与其他香港、内地站街妓女甲乙丙丁等的形象。

 电影的第一幕,镜头便瞄準了黎钟钟与嫖客性交的场景,随后又巧妙地转向她圈养的鸡群。这是导演俏皮的暗示——黎钟钟是“鸡”。“鸡”的解释除了是家禽外,在广东话里也属于市井术语,为妓女的贬称,即父权文化中语言的歧视现象。片中的记者阿志,亦曾随口说出“你这么暴躁,叫只鸡下下火啦”,可见在社会中,人们将女性贬称为“鸡”的现象是普遍的,女性好比一件具有功能性的物品。用“鸡”来指代妓女,不仅是将女性视作了父权制的“他者”,亦是通过将女性价值贬低的方式,达到规训之目的。正如米歇尔 · 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认为的,人类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生物的身体,而是受到历史文化话语制约的身体,身体背后体现了社会的权力关係和等级秩序。

 不仅如此,厌女情结亦在《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中有所体现。片中的香港本地站街女曾对“北姑”作出“人家是北姑蒸腊肠”、“在大陆卖才二十多块,到了香港卖两百多,能不拼命吗”、“真贱”等评价。当然了,这其中的“北姑蒸腊肠”并非是菜名,而是隐晦地指向内地女人与男性群体的性交易。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5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