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版的“请回答1988”

2023-06-29 3724 秦俊 澳门日报

 ——谈戏剧《松树尾》

 今年上演的戏剧《松树尾》,意外地真诚、朴实,令我轻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还有和乐融融的家庭和邻里氛围。与高分韩剧《请回答1988》相比,两者类型相似,都是以主角的回忆为出发点,回到那个小时候的自己。故事内容涵盖时代背景、童年趣事、家人互动、邻里交往,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应有尽有。

 这部剧是晓角话剧研进社的年度公演,由导演吴嘉伟执导,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华仔在凼仔松树尾木屋区的童年生活。澳门的八、九十年代是什么样子呢?不像今天富裕,当时很多华人居民相当贫苦。木屋区是无法绕过的,它平价、易建,因此成为贫民百姓的聚居地。其实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存在木屋区,到了七、八十年代,伴随大量新移民,木屋数量激增,仅在九十年代就有四千多间木屋。松树尾就是澳门数目众多的木屋区之一,而现时的澳门基本已无大型木屋区,但木屋、石屋、棚屋仍未完全消失。

 华仔的爸爸大力、妈妈阿娣正是从内地落来,携带大女儿雯女、小儿子华仔来到澳门打拼,因此借住姐姐在松树尾的木屋。舞台用一截榕树树干、一张长凳、一间铁皮屋、两间两层并排的木屋架子还原了华仔记忆中的家。像榕树加长凳的组合,在村头、村尾经常可见。两间木屋可供演员进出、上落、开门、开窗,这个设计别具匠心,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之一。

 戏剧文本结构相当完整,以时间为脉,一开始採取倒叙形式,以一把标準的广播腔,播报松树尾木屋即将清拆的消息。新闻员缓缓步出幕后,开始回忆起童年往事。先是华仔一家搬来松树尾,与五婆、老张阿兰一家、群叔阿瑶两父女相识、相知,然后扶助晕倒的五婆,接着隔离屋起火、邻里一起吃宵夜饮酒,再到遭遇颱风天、华仔大婆搬来照看华仔和雯女、华仔上电视、大婆回乡,最后华仔一家成功上楼,搬离木屋区,整个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部分:松树尾木屋已经要清拆了,在成年华仔的讲述下,最终落下帷幕。

 清晰的脉络之下,一桩桩小事被细节所充实,勾勒出真挚的情感,令人物角色得以立足。比如新闻员角色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华仔小时候的梦想:想当记者上电视,松树尾木屋拆迁是他基于童年情感去争取报道的事件;又比如爸爸大力,人如其名,来澳门是做建筑地盘工,妈妈阿娣做建筑地盘杂工。父母力气大、嗓门大、热心、敢拼搏、为人比较客气;阿娣经常找兼职做,帮人剥蒜头,而老张阿兰一家相对富余,木屋是自家的。老张帮政府打工,阿兰做主妇,所以后面老张阿兰虽有钱但迟迟没买楼,华仔一家却是最早搬出去,一切都有迹可循。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4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