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伤痕纍纍的人

2023-06-08 3032 张经纬 澳门日报

 ——评澳门艺术节演出《我是月亮》

 鼓楼西戏剧的《我是月亮》是一部关于伤痛的作品。根据场刊“导演的话”,导演丁一滕写道:“我觉得伤痛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可能会被缓解、化解,但不可能消失。”观看完演出,大概可以明白导演所说的“伤痛不可能消失”。因为不是每次受伤,都可以被温柔以待,甚至那些伤痕往往只能在人生中,隐隐作痛。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其名着《安娜 · 卡列尼娜》首句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抵伤痛同样如此。在《我是月亮》一小时五十分的演出中,观众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伤痛:失去女优偶像的男子、有体态焦虑的女生、满身吻痕却被爱人抛弃的摇滚歌手、学生时代曾被性骚扰的水果店老闆娘,以及曾经拥有飞行志向却有深度近视的水果店老闆。这部作品的戏剧张力,很多来自这些人物的“缺陷”,这些“缺陷”也是构成这部剧可以成立的关键。从演绎方面来说,剧团演员掌握角色的“痛点”,因此每个人物的情绪可以成立,以至他们后来一些荒谬的行动,变得合情合理。

 边际感带来的伤痛和治癒

 五个人物的演出,主要以口白的方式,通过舞台效果配合向观众自我揭露。但在剧情设定上,一些人物之间又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观众可以通过他们这些关联互动,看得见人物的“转变”,如何受伤又如何治癒。当中最为突出的是有体态焦虑的女生安吉拉(康桐歌饰),她在巴士站偶遇到自己崇拜的摇滚乐手贾斯汀(丁一滕饰),一心以为得到他的私人电话,结果只是公司的座台机;然而也间接促使她鼓起勇气,在电梯中向那位失去女优偶像男人(张加怀饰)坦白,表示曾经看过他在家中“打手枪”的秘密,踏出了从相遇到相识的第一步。

 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这部作品描述出都市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难以捉摸的“边际感”:偶像投射的感情,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那些不相识的陌生邻居,可能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这部作品没有对创伤的控诉,也没有正气凛然的励志。只是直述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就可以发现这些关係,可能就是伤痛的来源,同时又是治癒伤痛的出口。笔者很喜欢演出首尾呼应的处理:演出一开始,男人在帷幕前娓娓道来,自己收到深爱的女优过身的噩耗,深陷绝望。到演出最后,男子装上对面邻居女孩安吉拉送的窗帘后,男子在同一块帷幕前,向观众展述梦见女优从窗户来过他的家,第二天一觉醒来释怀了,能够和自己和解了。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4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