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月亮

2023-05-11 1934 刘燕君 澳门日报

 ——观《我是月亮》

 随着演员的日语倒数,单车一样的火箭升空,舞台的帷幕缓缓拉开,用废铁组成的乐园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如此震撼的舞美居然能在小剧场演出中看到,实在是很难得的。旋转舞台和立柱上飘扬的鞦韆椅为我带来几分不必要的期待,像月亮一样遗憾与圆满参半。圆满在作为舞美的鞦韆椅是那样梦幻,遗憾在直到最后都没能有人坐进这个梦里。

 丁一滕作为内地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上次在广州大剧院观看的《我不是潘金莲》给我留下不愠不火的回忆,而从这次的《我是月亮》可以看出,他的才华更适合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挥洒。剖白式的故事展现在小剧场中很常见,《我是月亮》创造性地将个人的自我诉说包装为登月故事。每每只讲日语的女主持人在幕间出现,舞台就离月亮与伤痕更近一分,人物也就离自我认识更进一步。令人迷惑的是,丁一滕的作品风格似乎更凸显在演出过程中的彩蛋里,这彩蛋总是与他本人相关。实话实说,观演过程中屡屡听到导演本人的大名出现,对于粉丝来说是一次心照不宣的狂欢,对于粉丝以外的观众而言则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我是月亮》讲述五个都市人物的故事:迷恋死去女优的男人、身上遍布爱人吻痕的摇滚巨星、总是穿着玩偶服的女孩,以及水果行的夫妻。随着剧情推移,观众如同换幕时等待登月的太空人逐渐看见月亮,五个都市人物无法宣之于众的秘密、遗恨与幻想也逐渐展现在舞台上。“就像月亮,远看是个美丽光球,当你凑得够近,才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陨坑。”

 剧本的文本量很大,大段大段的独白几乎佔据了整个演出。演员在大部分时间里对着观众诉说,于是天地间只剩观者和演者面对面,而演者正致力于把自己变成一本有声音的小说。那一刻我突然产生一个不恰当的想法:如果此刻我在家打开手机,点击听书软件,是不是能获得一种更为沉浸的效果?

 一场走近他者的旅途,同时也是一场与他者的对话,美好之处在于主体走近他者的过程: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而非我们在大街上休闲,突然有一位他者跑来,向我们打开他的军大衣展示他的身体。唯美地靠近和突发地暴露是有区别,娓娓道来与直进式的宣洩也有区别。阅读剧本时,文字作为载体并不承担具象化的功能,每个人物的诉说可以被装进不同的读者容器里。在这一时刻,月亮是人物的伤痕,也是读者的伤痕。而当文字上了舞台,由一个活生生的演员诉说出来时,观众就失去了具象的权力,转而扮演起承受的角色——购票而来的知心大哥大姐们坐在台下,听生活在不知何处的年轻人们诉说着他们无关痛痒的烦恼。这样的诉说甚至有点冒犯,因为人物的出现并没有引发我了解他们的兴趣。比起我走进他们的伤痛,更像是他们用伤痛强制性地拦住了我,于是月亮与我们都无关了。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3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