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了的小区
2023-04-06 3618 刘彦慧 澳门日报
尼修斯
新马路的“任我行”热闹了一阵子,坊间或褒或贬,引起不少热烈讨论。听闻有关单位正在研究能否把它当成恆常活动,令我想起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它是广州市的繁荣商业中心,全长约一千三百米,店舖林立,岭南美食、民俗风情、建筑特色,均可在此细味,据说每日人流量平均达六万人次。游上下九的另一玩味之处,是离开游人如鲫的主大街,闪进四通八达的横街窄巷寻宝,处处文化历史,文澜书院、湛露直街、陶陶居、十甫书店、平安戏院……当然也必然见到城市商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撕扯角力,拐个弯是一声叹息,转个头又是一声惊讚。新马路是否也有几分相似?
步行街除了提供给游客和市民全新的城市体验之外,我猜更长远的想法是把中区已迫爆的旅游景点延展开去,沿内港至妈阁庙,增加推广旅游的筹码,搞活旧区经济。这条文化旅游路线,多年前已有人提出,近年亦有一些零星活动进行,例如前年开展的“内港文化深度游 · 戏”系列有四维空间《跟着博尔杰漫步内港》、英姿舞园《归 · 航》、极舞馆《卖猪仔》、陈诗琪《天涯海女》等十多个项目,都是深入旧区,配合环境及民生而製作的环境剧场,为自由行或文青型旅客提供了另类的文化体验。
我少年时代的内港码头区域十分兴旺,整条新马路生气活现,不似现在过了营地大街,越行越冷清。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澳门渔业兴旺,海上千帆并举,岸上食店、鱼栏、手信店林立,内地客出入也是经内港码头,加上海上皇宫娱乐场及金碧娱乐场,一片繁华烟火。九十年代末,渔业式微、赌场搬离等原因,内港慢慢变得萧条。如果“任我行”是尝试做一条血管把活力注入旧区,更加值得留意的是怎样把活血分流到各条各有特色的微丝血管中,激发出旧传统新文化。其中一条微丝血管是司打口,近年多了不少文青小店,而涂鸦艺术更异军突起,在没有被政府刻意扶持下,成为连海内外朋友都知道的一个特色景点。区内的涂鸦艺术与民居及店舖契合,毫不违和。虽然它并未被政府正式纳入在旅游宣传项目中,但潜力不可低估。它源于二〇一七年, 在本地艺术家Local Ginger的牵头下,与位于司打口的澳门艺舍酒店联手举办了第一届“响朵街头艺术节”,请来了一批以涂鸦艺术为主的国际街头艺术家,将音乐DJ、说唱歌手、艺术作品和画廊等创意活动于街头展示,现今在司打口区内的不少作品,皆是出自名家之手。在二〇一九年艺术节更被邀加入“艺文荟澳”的节目系列中。该区的画作林立,当眼地区的作品固然抢眼,转入小巷内的作品也鬼马有趣,令人流连忘返。这氛围不禁令人想起首尔的着名景点梨花洞壁画村。二〇〇六年,韩国政府推出针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改造计划,梨花洞壁画村应运而生,成功带起观光产业,不少地标成为热门打卡点,例如“天使翅膀”、“花阶梯”、“锦鲤阶梯”等,同时也吸引许多韩剧取景,吸引了大量的人潮,但噪音、垃圾、隐私等问题也随即出现,惹起居民激烈的抗争,成为了一个文化旅游和民生矛盾的研究案例。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