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现代艺术品格的舞蹈剧场
2023-03-02 3451 巴尔肯 澳门日报
——从澳门的舞蹈剧场《夜 · 观应》说起
趁在澳门科技大学讲学的空暇时光,我第一次有幸领略了澳门戏剧艺术的魅力,观看了当地两场演出。一场是在永乐大戏院的粤剧折子戏专场,儘管听不懂粤语,但粤语发音特有的柔糯,让我想起了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对粤剧的讚誉:粤剧是南国的红豆。确实,南国的红豆圆润、鲜红,惹人喜爱,一如这些粤剧演员表演细腻。
另一场是在郑家大屋观看的舞蹈剧场《夜 · 观应》,这是一部讲述郑观应故事的沉浸式舞蹈剧场,而且是在郑观应的故居演出。郑观应是值得澳门人自豪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大实业家、慈善家,历任上海商学、上海电报局、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上海织布局等买办,而且也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最着名的就是他在澳门郑家老屋里撰写的专着《盛世危言》。这部被光绪皇帝下令印刷的《盛世危言》,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人物。《夜 · 观应》把被誉为“澳门之子”的重要人物郑观应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它契合了促进澳门本土人文历史教育,弘扬爱国爱澳的精神。如何以抽象的舞蹈语彙加以表达,我怀着极大的好奇早早来到郑家大屋。观众不得提前入场,在郑家大屋外面的小广场上聊天,突然随着两声轻而脆的打锣声,民国打扮的少女提着大红灯笼站在大门口笑容可掬地迎客,戏就这样开始了。
在长长的走道上先看到了一群同样提着红灯笼、一袭大红色飘逸的长裙,上身着月白色短褂的姑娘笑盈盈地温婉迎客,显示出这家主人的待客之礼。几个看起来六、七岁的孩子在月牙门口探头探脑,家里来客了,孩子们是最兴奋的。郑家大屋的夜很静,一长排红灯笼挂在墙上,恍惚间有一种地处山西乔家大院的感觉。我随着静静的人流穿过荣禄第,来到郑家大院,第一场表现大宅私塾,模样可爱的小演员认真读书的场景,每人一张小板凳,一边读书一边摇头晃脑,享受私塾念书的时光。郑观应持书穿行在孩子们中间,时而若有所思。下课时孩子们的调皮、活泼,展现郑观应和孩子们亲密无间。这场“大宅私塾”的舞蹈编排,让我想到了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是在《渔光曲》的音乐背景下,表现上海女性优雅而又慵懒的日常生活日场景。同样是坐在小板凳上,这群澳门学子不失孩子的调皮,大显孩子们的天真浪漫。郑观应出场,一袭白色长衫,手握一本书,利用二楼的窗子沉思,我的脑海里跳出了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第二场明灯提笼,穿梭圆形月门,游走轿道,我们走进了一个厅里——余庆堂,借助多媒体影像及郑观应的独舞,我在幽暗的光影里努力感受着郑家大屋的历史印记。第三场戏定名为雁影纷飞,观众坐在长条凳上,郑观应在庭院的石桌旁挑灯夜读。静谧的月色下夜已深沉,郑观应的脑袋似乎有点沉重起来。面对观众席的是一扇趟栊门,门楣上写着“通奉第”牌匾,两侧对联分别是“前临镜海,后枕莲峰”。正在琢磨牌匾的意思时,半掩着的趟栊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从门里走出来,她拿着一件披风给伏案耕读的郑观应轻轻盖上。郑观应半梦半醒间,欣喜地遇见已经仙逝的妻子,两人情深意切、你侬我侬,令人感动。郑观应不仅是个思想家,他也是一个珍惜家庭的好丈夫,在这场戏里,不是双人舞舞技的展示,而是郑观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的勾勒与塑造。郑观应的舞者充满激情,眼里有光,似乎被角色灵魂附体,和妻子的双人舞配合默契,真可谓是无动不舞,明眸流转。忽然郑观应梦醒,美人不见了蹤影。正因为有了前面与爱妻的浓情铺垫,郑观应的怅然若失更能打动观众。紧接着是过场戏,多媒体影像表达了列强侵略我泱泱中华,战火纷飞,打破了郑观应和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第四场宏愿大志,表现了忧国忧民的郑观应埋首案前,思潮汹涌,奋笔疾书,写下了着名的《盛世危言》。第五场龙腾飞天,则再现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的诞生后,中国走过苦难,如巨龙般腾飞攀升。这场戏的舞蹈语彙表现得比较抽象,但与上一场戏衔接,一气呵成。尾声的盛世危言,力图表达郑家后人遵循祖训,将家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意境。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