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交融的《禁食女孩》
2023-02-02 5167 费勇 澳门日报
由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Sebastián Lelio编导,电影《禁食女孩》(The Wonder)改编自Emma Donoghue的英文同名小说,故事背景设在一八六二年爱尔兰的一座偏远村庄,一名小女孩达成所谓的禁食奇蹟,已经长达四个月没有进食却健康无恙。当地一个由医生、神父等几个男人组成的委员会聘请一名由英格兰远道而来的专业护士(由演技备受肯定的Florence Pugh饰),与另一名教会修女负责轮班紧密“观察”这名十一岁的女孩, 于十四天观察期后提交各自的观察报告,以鉴定这“神蹟”孰真孰假。
长时间禁食这行为在科学主义当道的今天,听起来是荒谬的;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宗教可谓是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信奉上帝的教徒,禁食祷告是一种属灵操练,在圣经中亦有相关记载。因对相关宗教及圣经并不熟悉,所以对于这是否“宗教迷思”观点便不在此展开了。
人为了“赎罪”可以去到几尽?
看毕这电影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关键字,是“赎罪心理”。在心理认知的过程,自我判断和社会判断都会形成某种归因模式,有些人将负面的、不道德的和失败的事情归结于外因,好像这是世界上只有他自己是对的;而有些人则将种种归结于内因,认为所有的错误和不幸都来源于自己,继而出现赎罪心理,甚至不同程度的自毁倾向。《禁食女孩》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或深或浅地都有着后者的倾向和行为。
先说女孩,为了替急病死去的哥哥赎罪,为了救他脱离地狱火刑之苦,在护士禁止她母亲每天早晚的“吻安”后,健康状态急速下滑的她仍坚持拒绝进食;若说子女是自己的骨肉,女孩的母亲的赎罪行为便体现在其骨肉上,以自己女儿的健康和性命去赎死去儿子的罪,知道内情的她非但没有劝导女儿进食,甚至认为若饿死了便是上帝之选民,清除罪孽后的来世比带罪的今生重要得多(顺带一提,饰演母亲的Elaine Cassidy 与饰演女孩的Kíla Lord Cassidy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母女)。至于电影中被塑造成“正义使者”,并象徵着科学与理性的护士,也有她不能原谅自己的愧疚要去赎罪,每晚在一双可爱的婴儿小袜子前,自毁地刺伤指头并吸吮自己的血,彷彿肉体上的痛才能抵销一点心理上的痛。
群体压力下的“个人选择”
接近两小时的剧情里,虽然已预测到护士必然会拆穿女孩的所谓奇蹟,而不停观察的上半场,平缓的节奏中穿插着一丝丝悬疑的伏线,至下半场各人伤疤的谜团逐渐揭开——女孩与哥哥之间那份“双倍的爱”、护士死去的女婴等——节奏才随之紧凑起来。在大量独特的哒哒声、嗖嗖声的配乐下,电影笼罩着诡秘的氛围; 冷色调的摄影风格贯彻全片,画面散发着阵阵压抑感。然而,即使家庭、宗教、社会都会产生某种看似不可抵抗的群体压力,故事的走向却是温情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