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一个并不新的新事物
2023-01-26 1186 丘琳 澳门日报
往年十二月由澳门乐团及中乐团演出的《乐韵悠扬大三巴》,今年当正疫症防控开放,免费入场,场场爆满,当中超过一半观众是游客,成为打卡热点,似乎在名胜古蹟或世遗製作高质素的演出,可以强化澳门文化形象,也可吸引游客。据统计资料,澳门的游客性质在疫情前已在转变,个人游越来越多,当中不乏文青及寻求特别经验的游客,澳门的名胜古蹟正可提供适合的期望。在一月乘胜追击的《乐韵悠扬玫瑰堂》,似乎正是在做这样的实验,一样是由澳门乐团和中乐团轮番演出,但改为票价相宜的收费演出,只售一百五十元。玫瑰堂教堂玲珑精巧,装饰美轮美奂,音乐节已经曾经在裏面办过多次音乐会,它的回音萦绕,别具风格,对内地游客,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音乐会设置的时间不长,在一小时之内,也适合游客安排节目时,越多越好的心态。还记得自己有次到德国旅游,参观一间大教堂时,刚好有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在彩排,虽然不是正式演出,但那种雀跃的心情,今天还没有忘记。当巨大的管风琴一响起时,我如被电击、毛髮悚然,半个身体已经上了天堂,在云上翱翔。
在大三巴牌坊或玫瑰堂演出并非新事,过往音乐节便曾经进行多次演出,甚至戏剧类型,晓角也曾在一九九八年破天荒地在大三巴演出了古希腊名剧《伊狄帕斯王》。但这些都不是针对游客而设计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宣传和时间编排上,也是以本地观众为主。如果针对游客而去设计内容,加上有心思的宣传,可以有更大的变化和发展。
也是在上年十二月,在郑家大屋由澳门舞蹈家刘迎宏自导自演的《夜 · 观应》也深具可发展成文艺旅游演出的特质。在郑家大屋演出,亦不算是新事,记忆所及,首次演出是在郑家大屋修葺完成后的翌年,二〇一一年澳门艺术节邀请了足迹舞团演出《漂流者之屋》,有别于近年在郑家大屋以郑观应先生生平为题的演出,作品反而聚焦于郑家大屋的衰落,人的迁徙,澳门如移民城市,旅者漂流到达又离开,以独特角度建构当代都市寓言,发掘出深具社会意义的话题。它由剧场编导莫兆忠联同编舞卢颂宁结合多媒体环境剧场特色,在一段段真实的口述历史中,迹寻郑家大屋近半世纪的沧桑变迁。隔年后艺术节再推出《郑家花月夜未央》,请来香港和本地舞蹈家伍宇烈、郭瑞萍和何雅诗联合创作,中国古典舞更有当代舞蹈名家梅卓燕指导,结合多种传统及现代的演出形式,以广东南音娓娓唱出历史、无伴奏合唱探索旧居故事、中国古典舞与光影艺术带领观众游走古蹟、古老乐器“笙”结合中西乐器作为音乐主轴,演出配合建筑物自带的历史感,令人耳目一新。郑家大屋其后便曾演出多个不同的作品,甚至有小山的人偶儿童剧《马骝仔学击鼓》。去年因为是郑观应一百八十周年诞辰,在二〇二一年便有《梦迴荣禄第》及二〇二二年的《郑家夜宴》。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