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醒觉到自觉

2024-01-16 2416 熊华 澳门日报

 ——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二○二三年就像一阵风,一下子就过去了。澳门初冬的风总算有了些凉意,令我想起去年二月在上海看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网上预约时没想到展览这么火,所有时段基本上爆满,无奈选了最早的时段——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心想是个工作日,而且那么早,应该没那么多观众吧。

 没想到还没到九点,人们已经顶着寒风在博物馆外排着队等入场。进了展馆真是吓了一跳,展埸内已有好多人,每张画前面挤满一堆又一堆的人头。

 我深深吸了口气后,正式进入了观展队伍,之后基本就不靠自己的腿走路,排后面的观众向前推,如果排我前面的人还没向前挪的意愿,夹在中间的人必须扎稳马步,才可以尝试端详自己心仪的作品。有时还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商量道:“麻烦你的头向左靠,我就拍个照……拍好了,谢谢。”

 唤醒美学触角的人

 这次无比拥挤的观展体验反而给我无比的新鲜感,它触动了那尘封已久的回忆,让我想起那个真正唤醒我美学触角的人——缪鹏飞先生。

 缪老师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移居澳门时已年近半百。听说缪老师在回到本行前,曾在陶瓷厂上班谋生。当时澳门还没有比较正式的艺术学校,我认识缪老师时还是个中学生,课余在政府文化机构举办的视觉艺术学院上课,同学是来自各年龄层和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

 缪老师当时已是视觉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但还是亲自授课。想起来真是匪夷所思,这些由不同专科老师去分担的课,例如:素描、油画、东西方的美术史、抽象创作竟然都是他一个人在教,还以十分认真和专业的态度去教艺术爱好者。 记得当时还有在文化部门工作的葡萄牙人也被他的教学方式吸引,硬要来上课,班上会葡语的学生一边听缪老师讲,一边还要即时传译。这与其说“教”,更不如说“分享”更恰当。缪老师除了系统地授予知识,还引用别人无法经历的所见所闻,引导大家思考、分析和探索,继而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拉斐尔的圣母子——既平凡又神圣

 眼前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Raphaelllo

 Santi)的名作。他笔下的圣母温婉而沉静,不看她头上的光环,她就是邻家那个新手妈妈,专注地看顾着怀中两个小人儿。以前没静心看,这次注意到小约翰手中的十字架是由小竹子或芦苇梗所扎成,既然随处可见的材料可以做成十字架,那平凡的众生也能领受神圣的使命吧。这个动人的细节不正是数百年前的人朦胧醒觉的最佳喻示吗? 摆脱了中世纪宗教作品中僵硬拘谨和冷漠的人物造型,令人尊崇的圣母、圣婴是姿态放鬆,和蔼可亲的人,而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1284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