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群

2023-08-13 4508 王松 澳门日报

 其实“纪录剧场”这个名称在各地华文剧场间流行之前,澳门已出现了不少在剧作中呈现真实素材的演出。其中包括大量自传式的表演,自回归开始隔不久就有一齣上演,当然大部分运用“纪录剧场”作创作方法的团队,都特别强调个人的口述材料与社会环境、历史发展之间对照与对质,不管这些是口述材料是访谈记录还是演员个人经验的展演,它凸显的是被边缘或抑压的经验或观点。

 近十年来,这种以个人经验为主轴的演出也有不少,例如郑冬策划及执导,分别由资深演员林伟彤和陈世平演出的《水蓝拾记》和《水岸街童》,剧中所讲的是个人成长和家族史,然而同时在演出叙述中,我们同样窥见了个人记忆与当下之间的张力,在在都是社区的演变与伤逝。林婷婷的《Made In Macau 2.0》从上一代自内地来澳,再说到她个人的成长史,侧写了“七○后”澳人的身份认同与反思。许国权的《肥C大只》则在个人疾病史与回归二十年的社会大事间来回穿梭,嬉戏中有感慨。

 除上述自传式剧场以外,还有大量跟社区文史、社群经验有关的剧作,例如即将到香港“社会的戏剧:第三届纪录剧场节”演出的《离下班还早——车衣记》,是风盒子社区艺术发展协会结合剧场演出、展览与出版的一个口述历史计划。计划中访问了十多位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于製衣工厂工作的女性,从她们的口述记忆中,重构澳门曾经作为“製衣业之城”的历史,也见证了它的转型与消失。另一部记忆犹新的是石头公社去年的《石头外传(重演):献给Frank的相对静态版》,它表面是一场剧团自成立至今的活动列表朗读,然而在编年式的叙事当中,负责朗读的剧团成员会在事件之间讲述她的参与记忆,让我们看到一个剧团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扣连,以及个人与团体的张力。

 (真实与虚构 · 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1156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