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传统”
2023-07-09 5167 章雨伦 澳门日报
粤剧和土生土语话剧在每届艺术节中被划进“传统精粹”,“传统”常被视为已定型、与“现代”相反。然而相对于源自古希腊时期的西方话剧,粤剧和土生土语话剧还未够老,实际上仍是可持续发展的演艺形式。
《天鸽 · 情》是振华声粤剧会的“多媒体粤剧”,同一团体去年已製作出新编粤剧《聊斋魅影》,可见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天》以二○一七年澳门于“天鸽”风灾为故事背景,以警员何华与护士赖小霞的爱情冲突为主线,一边讲述不少澳门人在灾情下处于生死关头,一边两位男女主角因错摸误会,感情出现危机。最后在驻澳部队协助下,灾情获得处理,爱情也修成正果。“多媒体”其实是将故事发生的场景投影于天幕,这方面跟戏曲的写意美学背道而驰,而部分场面如医院场景中,将点滴药水瓶以近镜放大,强化了故事的危机感及紧迫性,则比较凸显投影媒体的用途。
土生土语话剧团《砂煲罂罉嘉年华》,继续展现其社会杂誌的喜剧风格,直接点出澳门社区全面观光化下,本土居民面对的机遇与无奈。社区被“活化”、“打卡化”,社区居民已难不闻不问,而且必须参与其中。可是在参与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维护生活原有品质?对于外来的观光客及进驻社区进行发展的外来者,在地社群是接受还是抗拒?还是可以走出另一种既守护又兼容的态度?该剧都涉及到。表演风格上一贯地以社会新闻作讽刺,又有多段录像短片插科打诨,满场会心微心下,亦凸显了后疫情下,本地居民的认同与挣扎。
就本地节目而言,今届澳门艺术节以粤剧《天鸽 · 情》开首,土生土语话剧《砂煲罂罉嘉年华》作结尾,也许是偶然,亦算是一个具意义的编排。两个作品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同时又在内容上展开其对澳门社会生活的论述。
(艺术节随笔 · 九 · 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