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闭门杂谈之画
2022-09-11 1187 毕相东 澳门日报
中西文化的差异,从画上就能得到明显的体现。中国画以中国特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来表现人物、山水和花鸟,主要描绘物象形神,抒发作者情感,多採用黑白取势,强调灵性,虽白纸墨迹,但蕴含深远,颇具禅意。前段时间听某学者讲传统文化网课,提到国画这一特点时举了个例子;老师命题作画“深山藏古寺”,直接画山画寺的作品皆被弃之一旁,只有一个学生画的是高山下一老僧在清泉旁取水,被老师大加讚赏。山中有老僧,可见必有古寺,至于藏在何处自不必言,岂不拍案叫绝。西洋油画讲求写实,以油质为颜料,色彩丰富鲜豔,立体感强,能够充分表达出物体的质感。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画法、画风等,如版画、水彩画、漆画,以及日本浮世绘、藏族唐卡等创作风格与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 帕慕克,在其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裏,通过发生在十六世纪末伊斯坦布尔宫廷的一起谋杀案,向读者展示了伊斯兰细密画的神秘与魅力。国王苏丹要製作一本颂扬个人和帝国荣耀的书籍,召来四位细密画家,要求以欧式法兰克画法来绘製书中的十幅插图,在原教旨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无疑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计划,为此引发了一系列谋杀案件。作品貌似侦探小说,实则讲述了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往事,引发了对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以及“文明冲突”的理性思考。帕慕克本人六岁就开始学习画画,尤其锺情于伊斯兰古典绘画,激发其创作该书的灵感就源自伊斯兰细密画,并将其中的诸多细节融入了小说之中。
我对绘画实不擅长,所以不敢班门弄斧对这一艺术评头品足,而且每次看画展时总不免冒出庸俗的疑问,心想如何分辨出这些画作的好坏以及画家水準的高低?参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时更心生疑虑,如此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幅作品都价值连城,可为何当年却无人欣赏,要等到画家潦倒而死后才获得无上荣光。看来对艺术的鑒别是很难说清楚的事情,今天乏人问津不代表以后不会万人追捧,时代在变,潮流在变,风气在变,艺术家、评论家、专家、大师和普罗大众的兴趣品味也不断在变,就如奥斯曼苏丹的细密画师不能接受欧洲风格一样,却阻挡不了世界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谈到此一时彼一时,又想起当下逐渐流行的数字藏品,不少人对存在于虚拟世界的艺术品及其价值表示难以理解,但仔细想想,上古之人在洞穴岩壁上刀劈斧凿作画之时,何尝又能想像有一天,人们会用“笔”在一种叫作“纸”的物品上任意挥洒呢?一切皆有可能。
一水间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