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2022-08-26 5077 李柳杨 澳门日报
男篮亚洲盃四分之一决赛,国家队不敌黎巴嫩,黯然出局。对此糟糕战绩,球迷直呼“好崩溃、比失恋还痛苦”。由痛苦发酵而成的舆论,如教练选人唯亲、三后卫战术不灵、核心球员难担大任,等等,一时铺天盖地。
体育赛事的一大魅力,在于赛况瞬息万变以及赛果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以弱胜强的案例,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中屡见不鲜,篮球场更不乏最后一秒绝杀的好戏。其实,精彩赛事固然饱眼福,优质新闻报道和评论、具真知灼见的后续创作,同样值得品读。
我对体育新闻生发兴趣,始于一九八四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下中国奥运历史第一金,周继红跳水封后,栾菊杰花剑胜出,李宁体操独取三金,女排击败美国登顶……一条条夺金资讯,都是悄悄溜进教师办公室“偷窥”报纸所得。那时没有电脑、电视尚未普及,每一回入室窥报,无不心跳加速、费尽工夫。
虽说窥报一目十行,但报道内容常忆常新。汉城奥运会,朱建华跳高发挥失常丢金,观众因情绪失控而咆哮:把国家补贴的营养品吐出来!把吃进肚里的甲鱼吐出来!那措辞仿如晴天响雷。体操王子李宁颗粒无收,被讥为“体操亡子”。人人口吐蒺藜,毁之骂之羞辱之,激进者甚至寄来刀片和绳索。报告文学《汉城不是洛杉矶——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对中国的辐射》,深度剖析了奥运军团兵败原因,是一本具拷问意义的佳作。
经典球赛,可在心中激蕩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优质新闻稿,连同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内文佳句等,都将留给读者深刻印象。“杀出一彪人马”、“攻势如水银泻地”、“右路得球,衔枚疾进”、“吉隆坡战尘飞扬”、“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等字句,乍看无奇,一旦镶嵌到报道稿或融入评论文章,那种大战一触即发、狼烟四起的真实感随之扑面而来,看得球迷热血沸腾。
难忘《足球报》“春来茶馆”栏目,由资深评论员轮流坐馆,为球迷释疑解惑或作前瞻性预测。《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新体育》杂誌的新闻稿和评论文章,追求“看有深度的内参、听有见解的声音、品有积澱的情怀”,我感念至今。在我心目中,梁清、苗炜、刘猛、汪大昭、毕熙东、刘晓新等体育记者,比蔡澜、倪匡亲切多了。
一九九七年东亚运动会篮球赛,国家队旨在练兵,派第二阵容参赛。东道主韩国队、中华台北队则精锐尽出。拥有郑志龙、周俊三等好手的中华台北队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最终以一分险胜韩国夺冠。记得张姓记者的报道稿,写得极其精彩;一栏贯到底的醒目大标题——顶尖汉家郎 笑傲釜山——让我见识了资深报人的编排功夫。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