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杂谈之书
2022-08-20 4409 佩灵 澳门日报
书法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绝对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存在这种表现本民族文字美的艺术形式,但主要也是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就安排书法课教学生写毛笔字,从掌握执笔开始,运笔、描红、临帖,不过并非考试科目,老师对学生写好钢笔字似乎还更加重视,经常强调作文成绩与字写得好坏关係密切,一篇字迹工整的文章考官看了自然会加分不少。只可惜我的字实在属于“拿不出手”之列,估计为此影响了不少语文成绩。每每听到老一辈人讲“字如其人”,就会深感内疚和自卑。好在现在多用电脑打字,除了签名很少需要手写的材料示人,自己这一缺点才不至于时常暴露,想来这也是科技进步的好处。但是,内心始终羡慕那些写得一手好字之人,感觉那泼墨挥毫的气势颇有侠客之风。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大家层出不穷,篆隶楷行草皆有代表性人物,并留下数不尽的传世名作和轶事佳话。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真迹难寻,留下的名家摹本都已贵为珍宝。此外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除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冠绝天下,背后的历史典故更让人心驰神往或不胜唏嘘。好的书法作品历来都会被竞相收藏,“粉丝”中甚至不乏贵为天子的皇帝,《兰亭序》据说就被对其推崇备至的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殉葬品带进了棺材。乾隆皇帝为安置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名家之作,专门在养心殿西暖阁内装修了一间书斋,取名“三希堂”,可见癡迷之深。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不惜倾家蕩产购得陆机的《平复帖》,以免被卖给外国人流失海外。日本古董商为此策划将其绑架以迫使他卖字赎身,然而张伯驹竟宁死不从,绑匪无计可施,最终关押八个月后将其放出。解放后,张伯驹将该帖连同其他个人珍藏捐献给国家,令人由衷感歎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
今天,我们能见到不少以书法家自诩之人,其实在古代,如果称呼某人为书法家,对方还未必高兴。东晋王献之就曾拒绝为新建的太极殿书写匾额,北宋蔡襄也坚决不同意给去世的皇帝宠妃撰写碑文,认为这都是工匠该做之事。古人多将书法作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主业还是政事和文学创作,而非书写。今天看到的很多传世书法作品,都是当时作者因事感怀或触景生情,即兴而就的手稿,核心在事、在情、在义,也才具有了灵魂与生气。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你会感觉到是与古人在进行时空交流,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一水间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