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杂谈之琴

2022-07-23 1632 千风 澳门日报

 又一波疫情来袭,澳门按下暂停键。不过社会保障有力,物资供应充足,居民不必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担忧,只需遵守政府规定暂时居家闭门不出。然而生活总要继续,读书、看报、刷手机、秀厨艺,抑或互联网远程办公,皆可消磨时光。如果尚有才艺和雅兴,恰可琴棋书画诗酒花,怡然自得,不亦快哉。

 说起琴,实在惭愧,我对乐器一窍不通。如在古代,按照孔夫子“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标準,绝对属于德智体美劳未能全面发展的不合格之人。记得上大学时,非常羡慕那些会弹结他、吹笛子的同学,如果再有一副好嗓子入选“校园歌手”,那绝对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人物,最能吸引女同学的青睐。如今,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去听听音乐会,儘管多数情况下都听不出所以然,尤其是交响乐和歌剧,但偶尔遇到熟悉的曲目也能陶醉其中,感觉自己并非完全没有艺术修养且值回票价。

 琴的发明以及音乐的起源无从考证,我个人认为一定是古人为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逐步探索形成的,如流水淙淙,鸟鸣啁啾,微风习习,细雨沙沙,浪花激蕩,人类对美的原始和朴素的追求亘古不变,并可无师自通。让婴儿听规则有序的旋律和杂乱无章的噪音,其反应会截然不同。中年以后,应酬增多,朋友相聚多是推杯换盏,有时想起《诗经》中描绘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场景,甚是嚮往,深感自己俗不可耐,与古人情趣相差甚远。而疫情期间独处陋室,何尝不是“调素琴,阅金经”的最佳时机,只可惜不通音律,感情难以通过乐器恣意抒发,更添几分惆怅。

 曾经带着对琴的遗憾和过来人的教训,将一腔热情和忱忱之心寄託在了小孩身上,希望培养他学习小提琴,即使不成为音乐家,至少也是个懂音乐的人。于是无数个寒暑,不论风吹日晒雨淋陪其走在培训班的路上,可眼看别人家的孩子考级、获奖、参加表演,感觉他却始终无精打采,进步缓慢。终于有一天在下课之后忍不住问道:“你是不是不喜欢啊?”回答:“是的。”心中不免一紧,“掌握一门乐器多好啊?你看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学,长大后可以表演,也可以拉给自己听”,小孩沉默不语。我心有不甘,继续追问:“那有没有喜欢过呢?”“没有。”他稍作嗫嚅后脱口而出。我怅然若失,一股挫败感袭来。但不知为何头脑中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心想如果这是电影情节,故事的发展似乎应该是沉默片刻后,父亲潇洒地将琴包扔进路旁的垃圾筒,然后告诉儿子今后不再学琴了,还是去玩喜欢的乒乓球吧,于是父子言欢。不过,我当然没有那样做,望子成龙的老父亲坚信他今后一定会为自己能拉琴而自豪,况且那把琴还不便宜。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894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