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2022-06-14 5125 罗飞光 澳门日报
“愤怒出诗人”是谁说的,我们大可不必去考辨,因为这话无关对错,至少说中了一个方面。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诗人都是为“情”所困者也。
这裏所说的“情”,不单指爱情,还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所有心绪。但当胸臆惆怅、感慨良多、不吐不快时,就会诗兴大发释放出来,或是喃喃吟哦,或是朗朗抒怀,磨墨挥毫,落笔成诗。《尚书》裏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其中,“诗言志”的“志”,不能单纯理解为志向,而是一应情怀与思想,正如杜甫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一九五八年六月底的一个深夜,毛泽东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于是就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 · 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眼界,就远超战胜自然灾害本身,上升到探索宇宙的哲理高度。
一○七六年中秋,苏轼一边赏月,一边开怀畅饮,直至天明大醉,于是便写出了《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兼怀子由。词中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不是单纯地饮酒赏月,而是倾诉自己的感慨与寄託。
一二○五年秋,十六岁的元好问前往并州(今属太原)参加府试。路上碰到一位猎人说,我今日逮到一只大雁,脱网飞走的那一只见同伴已死,盘旋在半空裏悲鸣,不忍离去,最后竟撞地殉命。元好问听说后,便买下这两只大雁,埋在汾水之畔,垒石为志,取名为“雁丘”。同行者大多为之赋诗,元好问也写了一首调寄《摸鱼儿》的《雁丘词》,后经改定,遂成传世佳作,上阕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癡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这首词,起句如同天问,发聋振聩,“直教生死相许”六字,胜过海誓山盟无数。由此不难悟出,自古而今的绝妙好辞,大多是因情而发。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的那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人世间最珍贵的精神寄託,不外乎情义,情义的分量人人都懂,却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表达,都能表达到位的。大家手笔所以非同凡响,因言之由衷,把话说到心窝裏去了。
文学作品与学术文章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情感宣洩的律动。灵感来时,如同豔遇,触发不可遏止的创作亢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至于文思泉涌,“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照这般倾泻出的文字,连你自己都感动了,读者焉能不喜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