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赋芧的聪明
2022-04-17 1303 严运楼 澳门日报
《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是说到我们日常生活用语的问题。唯、阿(读亚音)都表示同意、承诺。为甚么“承诺”而分作“唯”与“阿”?并非雅俗之分,而是尊卑之别。所异者:“唯”是恭敬的回答;“阿”是轻侮的回应。据我所知,东南亚国家如越、柬的语言中,尊卑之别就十分明显。越语的“da”等同“唯”,是用作表示礼貌的承诺。用粤语表达,句句都说:“是”,焉敢说“不”?至于卑向尊禀告,尊者表示同意,或仅表“知”而已,越语是一个“ù”(即u字在上角紧贴一个“'”,再在上面加上由左向右撇的声符)。是轻描淡写的表示同意或知,等同我国的“嗯”,梵语、巴利语这种界线的划分尤为明显。
《老子》说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后,接连下去又问:“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从“唯”、“阿”之间引申出贵、贱与荣、辱。从字面上看是两种答应方式,在老子看来,贵贱荣辱、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可是在这两者相对之间,实质上是没有区分的。就以《庄子 · 齐物论》中的一节“狙公赋芧”。故事是说狙公饲养很多猴子,早上以三升栗子给猴子吃,晚上以四升。猴子们一听到三升觉得太少而不满,狙公改说朝四升,暮三升,猴子们高兴了,其实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都是同一个数量,但这一调动、效果令猴子反应不同。《庄子》这个寓言是指“聪明人”玩弄手法愚弄他人。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其量相等。同样,“唯”与“阿”都是承诺,却划分贵贱尊卑,为荣有辱,而世俗之人则被尊贵荣耀所诱而争,正因为贵贱、尊卑之分,致令人世间产生无数悲剧。“聪明人”的用心实在太卑鄙了。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日前说过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不做“聪明人”不无道理。伪善、口是心非,所有这些都是“聪明人”。
冬春轩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