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上海“下只角”
2022-03-17 3049 贾樟柯 澳门日报
拙文〈话说上海上只角〉,与它对应的是上海下只角。那么,下只角代表什么?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曾经的“十里洋场”上海非常讲究身份,什么高贵,什么低贱?恐怕除了地位、权势、收入之外,也包括住宅地段。居住在法租界、公共租界的花园别墅理所当然属于上只角,而居住在苏州河北岸,包括闸北、南市等城乡结合部的为下只角。
上海话中的下只角,颇具代表性的是指解放前地处闸北的“三湾一弄”,即潘家湾、谭子湾、朱家湾和药水弄。话说苏州河流入上海市区,在它十二公里长範围内划了十八道湾,其第二道湾便是潘家湾。
传说,十九世纪初,那里杂草丛生,髒乱不堪,根本不符合人类居住条件。后来,一些从苏北来沪的难民在此安营扎寨,其中以潘氏居多的,称之为潘家湾。
至于药水弄,是指今天长寿路以北,苏州河以南,常德路两侧的区域(笔者在本栏〈上海的澳门路〉有叙说)。说到药水弄,它的确与药水有关,这里曾为中国第一家药水厂所在地,药水弄也由此得名。电视剧《伪装者》有一段日本人围捕中共地下党的画面,就发生在药水弄。该剧反映抗战时期的汪伪政权投靠日本人,上海明氏实业公司三姐弟投身革命,与日本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药水弄为沪上最大的棚户区之一,拥有三千多户,一万五千多人。
解放后,政府为了改善居民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居住条件,建造了一批工人新村,包括曹杨新村、彭浦新村、控江新村、天山新村、崂山新村等,令数十万工人搬进新居。着名作家周而复在《上海的早晨》描述,住进曹杨新村的汤奶奶说:“共产党一来,世道就变了,穷人有面子了,做工也光荣啦……”一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住宅基本保持花园住宅、石库门和工人新村“三足鼎立”的架构,上海工人新村的兴起,基本上改变了上海人对下只角的认知。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上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已经实施,曹杨新村就是一个典範。
往昔低矮的潘家湾,而今已经被“中远两湾城”所取代,该项目分四期开发,共九十六栋楼宇,居住超过十万人,相等于一个县城的总人口。过去的药水弄,到了八十年代也被长寿新村所代替,由乌鸦变成了金凤凰。也正是从八十年代起,上海话中的下只角基本上烟消云散,因此,若问沪上年轻人上海下只角是什么,在哪里,他们很可能不晓得,毕竟,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太快,许多地方连我这个老上海也不认识,又怎能责难这些年轻人呢?
不论是上只角的法租界,抑或是下只角的“三湾一弄”,反映的是旧上海的历史。今日之上海,旧貌换新颜,换了人间,正在新时代前进巨轮的驱动下,不断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