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话说上海“上只角”
2022-01-01 3067 张嘉骏 澳门日报
所谓“上只角”一说,也仅仅老上海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对现在沪上年轻人,及上海以外的人而言,“上只角”代表什么,并不知晓。那么,“上只角”究竟是什么?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且听笔者来叙说。
说起“上只角”,不得不令人联想起上海的租界。当年,上海滩被划分为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华界三块区域,其中法租界、公共租界设施完善,水、电、煤气、马路、电车、路灯等一应俱全。唯有华界,一排排低矮的棚户区,狭窄昏暗的街巷,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水电,苏州河北岸诸多“滚地龙”(木棍支撑起一个三脚架的草篷),环境之恶劣,令人不堪入目,用晴天一身泥、雨天周身水来形容倒也贴切,与法租界、公共租界形成天壤之别。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因拥有黄浦江、苏州河天然港口的优势,引来世界各地的货物在此汇集,来自五洲四海的客商云集上海,令上海经济繁荣,车水马龙,人口达三百多万,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那些在沪上发财的外国人、中国的达官富商,都看中上海的发展潜力,纷纷在租界投资购地盖房。久而久之,租界内就耸立起一座座别墅,法国的、西班牙的、英国的、捷克的、瑞典的……各种风格也有,四周鲜花怒放,绿树成荫,清风徐徐,燕语莺声。这静谧的环境,秀美的风光,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这就是旧上海滩的“上只角”。
两年前,笔者与朋友一起探寻苏州河。其间,曾请教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历史系的李老师,他说,严格意义上的“上只角”範围并不大,以现在静安区以南,原卢湾区以北,一块狭长的地带。具体来说,即金陵路外滩至华山路、延安路、西藏路,至淮海中路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复兴路、衡山路称之为“风貌保留区”,重庆南路、淮海路称之为“新天地”,包括党的一大会址在内。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指的是高端住宅区,指旧上海滩的法租界,因为租界安全有保障,既属“法外治权”之地,又属于“三不管”地段,所以外国人、有钱人愿意住在那里。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解放后,居住在康平路、宛平路一带,除了原华东局机关、原上海市委机关,及原上海警备司令部机关党政领导,原上海文学艺术界的名人、名家外,一般普通百姓是享受不到此待遇的。“有谁居住在‘上只角’某花园别墅”,并非在炫耀什么,而是侃大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上海聚在一起调侃那些有趣的事和人,也不失为一种幽默。当然,也有人会以此炫耀自己,类似今天的“凡尔赛”体。
时过境迁。现在的上海,高端住宅遍地开花,放眼皆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早已成为历史。在我看来,“上只角”作为一段曾经的上海历史,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令我们,尤其青少年勿忘历史,面向未来。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