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

2023-07-29 1843 郑异凡 澳门日报

 《远方的家》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一档固定走访类节目,节目主持人既不试图幽默,也不试图讲大道理——虽然节目的画外音偶尔会讲一些,但他们只是告诉观众,在中国的某个小地方,有这样的一群小人物,他们顺应着当地的地理气候,吃着当地的食物,过着普通的日子。有些时候那些地方的景色怡人、食物新奇,可是绝对不会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绝无仅有这些“宏大”的字眼。它只是在讲述生活,极为普通的生活。

 观众和电视的关係大概是鸡生蛋、蛋生鸡,生物学家现在也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先有一枚蛋,还是先有一只鸡?我们无法确定,到底是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製作纲领,还是电视工作者的审美倾向左右了观众的偏好。无论如何,观众是习惯“宏大”的,电视节目也乐于“宏大”,一切事情都要宏大。我们常听到的话语大概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命运”。试问,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大时代里呢?或者说,哪一个人能够逃脱时代的摆弄呢?我近些年来研读文学文化史,有时无奈地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慨自己活在危机里,封建时期靠蜡烛照明的时代如此,迈入二十世纪初期靠电灯照明的时代依旧如此,频繁的提及和使用让“危机”二字,失去了令人芒刺在背的作用。

 此外,“宏大”的电视节目热衷于将生活里的一切琐碎,上升到哲思这一高度抽象的层面。我们凡夫俗子喝白开水只是因为口渴,喝水的时候脑海里未必能浮现出“生活平淡才是真”这条人生哲理。有一次,某美食节目介绍某村落的喝茶习俗,画外音悠远地说,当地人总是先喝苦茶,再喝甜茶,因为人生应当先苦后甜!我暗想:也有可能是经过几代人的尝试,他们发现,如果先喝了甜味的茶,苦的茶压根无法下嚥!我高度赞同精神信仰的力量,人应该有精神支柱。这支柱或许是宗教信仰,或许是为了某个必须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人文和科技结果,或许是为了过上更宽裕的日子。人心里总该相信些什么,坚定着什么,否则简直无法抵抗漫长人生里的无数挫败和打击。

 然而,生活需要落到实处,我曾和一位朋友说,那天狂风暴雨,我在家,突然感到庆幸:有家真好。不是“有爱才有家”的“家”,也不是“我心安处是我家”的“家”,而是有四面墙、有天花板的自己的家。物理意义、法律意义上的自己的“房子”。

 蒋秋至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1145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