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粟并非周禄
2023-06-04 3175 黄隽实 澳门日报
《史记 · 伯夷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故事,后多指有气节者所不能接受新朝的俸禄。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
像伯夷、叔齐者,其实是极其愚蠢,周粟,并非周室的俸禄,这不过周地所产的米粮,是周地农民的劳动成果,只要你付出相等的代价,与气节何干?隐于首阳,采薇而食,终于饿死。如果把自己饿死就等于“气节”,只不过是消极的行为,只会令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列子》有这样的一章: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子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也。
《列子》这段文字是说:东方有一个人,名叫爰旌目,要去一处地方,却饿倒在街头,狐父(地名)有一强盗名叫丘,见到爰旌目饿倒,于是倒出了瓦罐裏的稀饭给他吃,爰旌目喝了三口之后便醒过来,问:“你是干甚么的?”盗丘回答说:“我是狐父地方人,名丘!”爰旌目说:“你就是那个盗贼吗?为甚么要给我吃你的饭,我坚持正义,不吃你的饭。”于是两手撑地,要把饭吐出来,却吐不出,喀喀喀地,便趴在地上死了。狐父这人虽然是盗,但饭并不是盗。因为这人是盗,就连食物也认为是盗而不敢吃,把名与实的关係弄错。
记得“盗亦有道之说”。一个正常人因何为盗?事必有因,狐父见死而救,足见其名虽盗,而心却见善。爰旌目不分皂白,自寻死路,与人无尤。
冬春轩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1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