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上海
2023-03-24 4941 戈乙丞 澳门日报
一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五四运动激蕩着华夏大地,一股红色巨流在上海涌动,一批知识分子、左翼文化人士、国际友人在这里聚集。各种思想、观念、主义在此交锋,令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发酵、发展并壮大。
新文化运动指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起新文化运动,不得不说到北京,有人说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具体来说在北大。也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在上海,是陈独秀在沪主办了《新青年》杂誌,宣传科学和民主,推翻封建主义。笔者非历史学家,试从文学的视角去探寻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足迹。
上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称“大码头”。交通四通八达,黄浦江可通五大洲,苏州河通达三江四海,它一头连着世界,一头连着广袤的内地。若从商业、贸易的角度看上海与新文化运动,无疑是片面的,所以要从它具备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平台看。上海拥有先进的新闻出版业、印刷业,这里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影响中外,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钱玄同等知识分子抵达上海,看中的无非就是传播平台的作用,二者一结合,使得上海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给沪上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带动了全国主要城市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当初,上海仅有《新青年》、《新潮流》等几家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杂誌,不到三年时间,全国拥有四百多种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是巨大的。
诚然,新文化运动旨在反帝、反封建统治,但从文学的视角来剖析,新文化运动反旧文学,也反文言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一时间,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潮泛起,为绝大多数年轻人所乐意接受,也为新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说起反文言文,不得不提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鲁迅认为白话文更加妥当、贴切。文言文显得生涩、难懂,需要大力推动白话文。鲁迅身体力行,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均採用白话文,取材源于病态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
今天上海南昌路一百弄二号,曾经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杂誌的所在地,那斑驳的乌木大门、典雅的红漆窗檐,二层石库门建筑依然耸立在此,似乎向人们述说着昨天的故事。一个世纪过去了,在新文化运动百年之后,人们漫步上海,从文化的视角探寻新文化运动的足迹,会带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1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