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和选择

2023-02-09 2792 陈秀伶 澳门日报

 新岁伊始,中国传统习俗都会提及很多吉凶宜忌之事,有人为求福避灾,尤其在信仰上的规矩指引,都会从善如流,所谓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不想“破戒”。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中,逼于各种诱惑或压力,也会有晚起、喝酒等等“破戒”的可能。因此各式规範的选择与服从,不断对人的生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力。

 “破戒”,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方面它破坏了规则,使得规则或规範受到了挑战,破坏了原有的秩序。但另一方面,如果一旦没有“破戒”这回事,那么规则和规範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规範其实不断的在维持和破坏之间,以流动的方式体现。

 我们可以先从历史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僧人传记或者佛教文献中往往强调理想的高僧形象,他们持斋守戒、普度众生、勤于修行。但现实的状况远比想像中複杂,中古时期楼兰和敦煌的僧人会喝酒、娶妻生子;济公会喝酒吃肉,不守戒律;明清小说中的僧人,更是成了拐卖儿童、不事生产的形象。这些固然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域、道德、宗教启示等等不同原因来解释。但更重要的是,既然有那么多例外和违规,戒律为甚么还会存在?

 须知佛教戒律从来不是法律一样的强制规範,除了最严重的“波罗夷”,即是淫、盗、杀人、妄言等重戒之外,其他罪业都可以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忏悔来消除。即使是身犯“波罗夷”,代价也只是逐出僧团,取消他的僧人身份。因此戒律是一种基于团体意识,或是身份的规範。你选择遵守与否,也就代表你认同与否,所以遵守戒律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限制。那么当规範的不被遵守,就说明规範没有意义吗?

 把问题带回现代,当我们在说“今天破戒喝两杯”、又或是闯红灯时,所体会的罪恶感或羞愧感恰好说明“戒”对于你来说是有效的。如果你真的并不在意,就不会说“破戒”了。“破戒”作为一种主动的选择,它破坏了我们原有认同的秩序;违反我们所看重的自律、秩序感,将受人鄙视或谴责等等。因此“破戒”不单只是选择,你同时也会承受它带来的心理压力或身份怀疑。那么问题是:每一次的“我要好好学习”、“我要早起”…… “破戒”会不会只是一次又一次沉沦的複调呢?

 当每一次闯红灯,我们都不一定能意识到严重性。但当你看到,或自身发生了交通意外,规範就会重新体现。或许你以后还是会闯红灯,但交通意外的记忆就会自动浮现,把你拉回那个瞬间,提醒你有不同的选择,有着继续、先左右观看、停止等等不同的选项。又当每一次喝酒,同样不一定意识到严重性。但当你喝吐了,断片了,验出肝病了,自然会再次体会到规範的重要性。以后你每次喝酒,喝吐和断片的记忆就会浮现,提醒你有着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继续、减少、停止等等。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suibi/1028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