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情味

2022-04-05 3116 曾磊 澳门日报

 季羡林散文那种质朴平淡、情味深永的境界,不是俗人、妄人所能理解的。其经典之作不在现代名家之下。例如他的《怀念母亲》,我以为其感染力不低于朱自清的《背影》: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季老的文字既有书卷气,又氤氲着婆罗多所说的感人“情味”,所以文友爱读,文友家的保母也爱读。张中行老先生的“负暄”系列,即《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名动一时。观其手眼,似乎欲学知堂之涩,也不乏季老散文式的“情味”,可惜做作了些。

 琢磨了一下,季老文字中的人间爱意背后,应是几许仁心佛性。季老兼修国学、佛学,长期浸淫,应有感印。儒家视民如伤、亲亲仁民之善念,佛教有身皆苦、普度众生之悲悯,化入笔端,即为人间爱意,温厚之中,点染几分感伤。《文镜》作者毗首那特认为,在婆罗多所示八味之外,还有一种平静味。平静味以静为常情。所缘情由是因无常而离弃一切事物,以至高的自我为本相。引发情由是圣洁的净修林、圣地、可爱的园林、与圣人的接触等。情态是汗毛竖起等。不定情是忧郁、喜悦、回忆、自信和怜悯众生等。平静味亦如其他八味,具有审美快感,但它“导向解脱”,因而是一种超俗的快乐。

 印度宗教和哲学以解脱为人生最高目标,寻求解脱、弃世、摒慾、禅定和心灵宁静是其特点。这反映在文学中便成为平静味,季老散文最高妙处,即在于毗首那特所谓“平静味”。

 龚 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meishi/818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