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掌勺)食之而忘肉味

2023-06-04 2138 黄振海 澳门日报

 从小不爱吃豆类食物,如新鲜的毛豆、豇豆,製乾的黄豆、赤豆等。后来发觉凡属“菽”的我都很排斥。“菽”是所有豆的总称。奇怪,唯独新鲜蚕豆一点不忌嘴,尤其爱吃上海郊县产的蚕豆,习惯称“本地豆”。于是“不喜欢吃豆”的伪命题不攻自破。想想,暗自可笑。

 江南地区,蚕豆大多偏栖于田埂坡道,房前屋后,哪怕种在犄角旮旯也能生长且无需施肥。农户自然不用好食地或蔬园去种蚕豆了。好像有些“扒高踩低”。更有甚者,蚕豆还因开的白花中有黑斑,在民间积讹成蠹,一直背负“蚕豆开花黑了心”的污名。实在很冤。然而蚕豆倒不介意,每逢结荚季节,总以浇瓜之惠,给人“薄种广收”的回报。

 掰开饱满的新鲜荚果,有股淡淡的青香,几粒扁平的蚕豆米嵌在纤细柔软的茸毛内,嫩得像随时会渗出翠液;蚕豆米较大一端处的蚕脐尚未分离,埋在内凹中的蚕线,也叫小月牙,异常青葱。蚕线是象徵其新鲜的身份标记。

 蚕豆大抵分为:销行上海的闽浙等地品种叫客豆,成熟期较早,口感差强人意,尝鲜者往往捷足先得。遍及市场的日本品种,属白皮蚕豆,荚豆肥厚,有四五粒之多,酥糯优于同类,鲜香度稍逊了一点。小呦呦的“土着”本地豆属青皮蚕豆,透彻玲珑,碧绿生青,豆色极像翡翠,十分养眼。也许是土壤气候原因,一般要到五月份的头上才姗姗来迟。

 市面上三种蚕豆,各随所好,谁甲谁乙,“舌尖”们自会品度。我因被本地豆的肉细,皮酥,味鲜等多项指标所虏获,从小就吃,先入为主,成为其拥趸。每年仅仅重逢一次,无论饭馆厨师还是家庭主妇,皆恐失饪,岂不有负时珍;所以多取“葱油蚕豆”治理,既为大衆最受欢迎的吃法,也是称量手艺的普通蔬膳。

 当觅到豆中逸品,勿先急于剥豆,而应将带壳的蚕豆洗涤一遍。这样剥壳,蚕豆很乾净,也就不用再洗。按老例,未经水洗过的蚕豆米,直接沸油下锅可充分保持原有的碧嫩,然后用“重糖重糖重青(葱)”煸炒;“三重”诉诸口腹,乍以为厚味,实际觉得口轻;酥软鲜香,咂嘴舔唇,不添任何鲜剂,照样食之而忘肉味,胜过某些山珍海错。

 美中不足的是,本地豆不仅产量低,而且来去匆匆,可食的窗口期不到一周,便告拜拜。期间部分豆泛出黑颜色的蚕线,表明不是错过採摘期,就是存放时间过久,吃进嘴就会吐皮啐渣,失去了蚕豆米“皮肉同质”的隽味。不过带黑线的老豆剥掉硬皮,变作豆瓣、发芽豆,还是能烧出许多厨珍。

 要说品种基因,本地豆其实一点不差,无非尝味期偏短,恐是育种水平落后有关。惟希望农科专家厚积薄发,发掘和改良出本国的优良品种,以偿种业科技扭弱增强的夙愿。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meishi/1107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