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史
2022-09-18 2349 蔡澜 澳门日报
剧场里只有一张长桌,长桌旁放了六张椅子正对着观众,左后方,有一扇门,门内灯光昏黄放了些旧物,整场戏有个人在慢慢执拾,右后方就是一面墙,投影朗读者朗读到的相关活动照片。
《石头外传》整场“演出”就是一个人向观众朗读石头公社从团体成立前夕至今的活动、大事年表,我看的一场是莫倩婷担任朗读者,她按年份顺序读出石头公社成员在团体成立前的行动,到成立后的活动,并适时在自己有份参与的事件上发表一些感想。没有人演角色,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甚至没有戏剧冲突。
可是在观众席上,我却一直留心聆听,生怕听漏了那些我也在场的经历,也为一些没有被提及,而我又认为重要的事如坐针毡。《石头外传》按时间顺序记述石头公社的历史、事件,让人像在阅读一本“编年史”。“编年史”记录的多数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王朝的历史,这部“石头”的编年史看似只是记录了一个艺术团体的发展,事实上它也记录了一个跨越回归前后的艺术团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甚至将石头公社这个艺术团体作为一件社会事件去理解。的确,作为一个成立于过渡期的艺术团体,石头公社从成立之初就一直从议题到美学上都具有质问主流社会认知的姿态,演出、工作坊、研讨会的举办都直面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的病处,回归前更多次因抗议澳葡政府的文化艺术政策而见报,作为澳门文化史的一支,绝不为过。
《石头外传》演出的当下,旧法院大楼正在扮演临时核检站的角色,观众来看戏需要从平日不显眼的侧门进场。
穿过长而狭窄的楼梯,不但有机会参观这座具艺术价值建筑少有曝光的一面,观众要穿越暗道与窄巷之后才听到的历史,彷彿更贴近演出的内涵与隐喻。
(《石头外传》 · 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lishi/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