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观赏史

2022-01-23 4022 高建群 澳门日报

 去年近二百篇剧场评论,到底反映着怎样的剧场现象?我们先看看过去十二个月的评论文章数量高低起跌。上半年的高潮必然是五、六月份的澳门艺术节评论,艺术节本身就是令人注目的文化品牌,加上去年取消后累积而来的期待,以及网站“评地”举办的驻节活动,这两个月的评论文章是两年疫情以来,第一个高峰期。然而最极端的情况却在下半年,八至十月由于新一波疫情下场地两度关闭,几乎无剧可评;然而都到了十二月,随着十月底到十一、十二月本地演出量报复式的暴增,剧评数量也翻几番。

 再看评论的对象,这二百篇评论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另一是对剧场述说城市故事的期待。疫情下停演不断,评论人可以写的就只有演出以外的事,例如澳门剧场工作者如何应对?如何寻找新路?在近两年文化资助政策上有什么值得反思之处?这类文章在不同的媒体中累计超过二十篇。另一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引领观众进入特定场景,述说澳门社区、古迹历史故事的演出,最受评论人的关注,尤其几部艺术节中上演,结合导赏与表演的作品如《大堂巷七号睇楼团》、《从记忆中看见你》、《路 · 游 · 戏》等,加起来也超过十五篇评论,亦正好说明去年的澳门剧场演出中,这类型剧作也佔了一定比例。

 不得不提的是澳门城市艺穗节中的《老细!艺术有人叫外卖呀~》,这个演出在艺穗节演出后,再受邀到香港艺术节中重製,然后又回到澳门“艺文荟澳”中上演。可能是疫情爆发以来,澳门少有能到外地巡演的剧目,也是在媒体中曝光率最高之作。

 评论作为此时此地剧场的观赏史,当被书写的对象——剧场作品,都在书写城市时,这些评论也彷彿成了这个城市的观赏史。

 (评论中回顾 · 二 · 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lishi/769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