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房子
2022-01-23 4976 上官文姝 澳门日报
(我始终不知道,一个城市的房屋,何以成为一座废墟?)
“湖滨小屋”一直在湖畔吗?书中说,它其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二十五年,门前都有一堵墙,让它与相邻的湖隔开。墙上有高塔,探照灯林立,到处都是巡逻犬。这样的生活,好像永远不会结束……
你猜得到《湖畔小屋》说的这栋房子,座落何处?
答对了吗?
它在柏林外围。门前的那堵高墙,就是柏林围墙。
刚才说的情景,是小屋迎向自由、再度与湖水相会的前一刻。尔后,随着第四任屋主的老去与离世,它有好长的时间都是废墟。直到二○一三年,绘本作者布莉塔 · 泰肯托普,回到这里,她的曾祖父在一百年前起了这栋房子。而这个家族的成员再度归来,重启小屋,它现在是教育与和解中心。
《湖畔小屋》的故事在我心中无限迴响,我问过书店隔壁那屋舍“你为何成为废墟”千万遍,它从没回答。
堂区有太多这样的屋舍,子孙散尽,产权未明。它们一直维持着等待故人归来的样貌。
为一栋房子立传有多难,历史建筑的重要,怎么会是只有一个伟大的人曾经在此而已?我在一场郑家大屋的演出中,听着坐在前方的老观众说着自己怎么在屋舍楼上出生、怎么长大、怎么动线,听得入迷(直到他的声音被视作影响演出而被打断)。
即使身在历史城区,我们依然对“历史”一无所知,《湖畔小屋》四个家庭的生活截面,黑暗的天空,是星光熠熠的夏夜,也是战火轰隆隆的黑夜。如果没有这样的故事,空间再怎么利用与讲述,都难与比邻的人共鸣。
废墟再以居舍之姿重现,是因为年轻人与当地居民合力恢复与保育。民间保育?这到底该如何做到?或许从保持好奇、提出对城市空间的各种问题开始吧!
川井深一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lishi/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