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趣)反骨仔

2024-01-17 2765 陈玉新 澳门日报

 “反骨仔”是粤语裏的常用词,常形容那些性格反叛、桀骜不驯的小年轻。关于这个词的来历,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三国故事中“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关羽攻取长沙,带领降将魏延进帐拜见刘备,孔明竟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出斩首。刘备大惊:“为何斩有功之人?”孔明的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从此,蜀汉名将魏延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反骨仔”。但他是否真的脑后长有反骨?孔明又是凭什么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史书没有详述,后人更无从推断。

 其实早在魏延之前,还有一位更显赫的历史人物,也曾被称作“反骨仔”——西汉“七国之乱”的祸首、吴王刘濞。

 据《史记 · 吴王濞列传》载: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甀,布走…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

 年方二十岁的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因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有功,被立为吴王。但刘邦竟然也精于看相,一见到这位亲侄儿,便作出惊人判断——刘濞“状有反相”!他预言,“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并警告刘濞“慎无反”。

 果然,时隔四十一年后,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名义,发动了“七国之乱”,险些埋葬了大汉朝。

 刘濞也好,魏延也罢,历史上的“反骨仔”们,后来都被不幸言中,起兵叛乱,最终兵败、身死、名裂,为他们身上天生的“反骨”、“反相”付出了生命代价。

 这是因为,刘邦、孔明具有神异的“相人术”、高超的先见之明吗?

 笔者认为,恐怕还是演义的成分为多。

 所谓的“脑后有反骨”、“状有反相”,无非后世史家们用文学化的笔法,故弄历史玄虚。

 南溪子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lishi/1265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