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兴起

2022-12-19 1211 王国章 澳门日报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人类正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变迁,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人类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在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提倡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组织

 开展面向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为此,社会期望未来的领袖,都必须具备人文关怀及生态保护的素养,成为世界各地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科学的进步,网络时代下的知识传递,已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效能,让人们逐步反省现时偏重课堂、偏重校园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未来的需求?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都存在体质差、体重超标、视力下降、心肺功能不达标等现象。美国资深记者Richard Louv出版的《失去山林的孩子》一书中,提出社会环境变化与生活型态改变后,学童因为过度沉迷电子产品而导致罹患“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除对自然缺乏基本尊重,还引发严重的身心问题。教育是改变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适时适量地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生态环境保护及个人健康的课题,成为教育革新的新尝试,自然教育的理念被重新提出。

 自然教育,以自然为师的教育模式,利用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进行游戏、观察、记录、创作等一系列体验式的活动;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与自然共处的独特经验,反思“人和自然、人和人及人和自己”的关係,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好的培养作用,继而明了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关係,产生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国家教育部于二〇〇一年印发的《幼稚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户外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性格态度。基于大部分儿童对大自然都显出浓厚的兴趣,因此父母也乐于陪同小孩到户外“探险”,暂离电子产品纠缠,回归自然。对于青少年,自然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强调的被动记忆或反覆练习的学习历程,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投入体验教育活动,磨练意志、锻炼身心、提升体质,弥补了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多育并施”教育功能。

 从世界範围来看,自然教育起源于欧洲,后传到美国、日本等地,并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自然学校”,推动儿童及青少年投入自然生态的教育工作。自然学校是指“开展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等以自然为舞台的环境教育、理科教育、户外活动的学校”。以体验学习的方式,透过与大自然的亲身接触,构建个人与自然相处、保育环境的意识,补充课堂教学缺乏接触大自然的学习经历。目前世界各地的自然学校,其主要活动形式有露营冒险、团队历奇、自然步道健行、山涧溯溪、动植物观察、农耕种植、潮汐观察、夜观星宿等。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63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