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评核改革

2022-10-10 3942 赵志航 澳门日报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有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普适的教育活动,总体上提升社会的人才基本素质,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工作;二是通过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特别就当地社会缺乏的人才展开专门的培养行动,这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工作,或曰提升性工作。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要有效提升人才的基本素养,需要在总体上进行教育改革,关顾教育的全过程优化;另一方面,要有效完成针对性提升工作,需要就教育的特定环节或範畴进行改进。只有两个层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回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核心成效。

 就澳门社会对人才需求来看,科普人才培养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关乎澳门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就广义的人才培养系统来看,科普人才水平的提升要做好本地培养及外来引进两方面的工作。当中,尤以本地培养为根基。谈及本地科普人才培养,又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及在职培养,这裏只探讨职前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培养。因为这个阶段处于人生的学习黄金阶段,如能在此重要时刻施以适切的针对性措施,精準发力,可以大大提高本地居民总体的科普素养。从能力结构来看,科普素养可以分为科普知识及创新思维两个方面,前者关乎发展基础,后者关乎能力表现。知识的学习主要透过适切的课程安排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是课程与评核两方面同时兼顾,当中评核方式的改革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影响。

 就方向而言,澳门当前的评核改革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突出“形成性评核”的主导地位,打破澳门长期以“总结性评核”为主的格局,将教育的检测视野放阔到学习的全过程,提倡“及时跟进,尊重个性”。二是主张“多元评核”的方式,彻底改变过往“纸笔测试”一统天下的评核生态,提倡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融入观察、报告、实践等互动方式,务求全方位提升学习成效。

 不难看出,评核模式的上述两个改变,大大有利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在形成性评核模式下,可以在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多元评核方式下,可以鼓励学生多做报告提升全面能力,更可以鼓励学生完成实物作业,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照笔者之前讲过的“发展性评核”及“表现性评核”两种模式,比较上述提及的“形成性评核”及“多元评核”,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点。

 一是“发展性评核”更多可与“形成性评核”融合进行,即以发展的视野关顾到学习的全过程,及时介入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定好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发展,积小步成大步,从而取得成效。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62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