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
2022-08-15 2861 未再 澳门日报
八月二日起,澳门进入为期六天的抗疫“稳定期”。笔者执笔之时,澳门社会已大致回复如昔了。这个结果得来不易,所以大家在抗疫路上仍须恪守公民责任,配合防疫措施。上一期,笔者谈到在“相对静止”的防疫措施下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例如:不少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停顿”会感受到不适应和有不安的情绪,又或者是在“相对静止”期间,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和欠缺自主性。因此,笔者想继续借此探讨一下现时学校教育过程中对“静”的概念是如何解读和实践的。
依笔者的观察,于“相对静止”期间产生的很大部分不适应,或许是基于对“停止”和“静止”的理解。根据牛顿运动的定律,世界上的物体均为相对静止,而非绝对静止。除非所有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停止了,否则绝对静止是不可能存在的。很明显,“停止”是指停下来,活动终止;而“静止”则是相对停止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停止”因为具有行动性,所以一旦行动/活动结束了,都较容易观察到“停止”的发生。然而,“静止”则较难拿捏,因为它不是在绝对的停止下出现的。或者用一种简单的比拟(但可能是不科学的说法),风扇或冷气机都有不同的运转速度,若速度慢下来,机器发出类似于“摩托”的声音就会减小,也会出现“静”的状态。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慢”跟“静”存在一种正向的相关。读者可能会问:这跟学校教育有甚么关係呢?
让我们先来探讨“活动”、“慢”、“静”这几个概念在学校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在学校教育中,“活动”明显是佔了一个很优越的位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所谓的“活动教学”(activity approach),指的是教师通过活动设置,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更有效地习得知识。事实上,学校总体的发展基本是由不同的活动建构起来的。所以,“活动”几乎等同教育的功能。那么,“慢”和“静”在学校教育中是如何被解读呢?一般来说,教师时常会对学生/家长说:慢慢地学就好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慢”大多数都是属于标準以下的类别;例如,教师会常说:“快点排好队”、“快点完成……”。因此,“慢”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不被认可”的意涵。所以,我们常会强调“小心谨慎”,但却很少会强调“慢”,甚至不会教授“慢”。“慢”,彷彿变成为了辅助理解“快”而服务的。那么,“静”又是如何的呢?“静”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常处于一个较被动和工具性的位置,譬如:课堂安静是教师或是校长乐见的状态,因为这意味着教学工作可以更有效和顺利地开展、学生都很乖巧、教师对课程管理有方等等。然而,这种静的状态是学生有意识地主动产生的,还是被动地形成的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