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表现性评核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2-07-04 2573 徐会生 澳门日报

 当前澳门教育早已摆脱过去传统以考试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準化评核,迈向多元评核形式,全方位考量学生综合能力,以形成性评核为主。但落到实际的教学中,形成性评核应该如何实现呢?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我认为一个落脚点在表现性评核。

 甚么是表现性评核?其实这并非新事物,最早在心理学和企业管理领域应用中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教育学家发现,随着研究加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发展,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成为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生评核方式。

 在此之前,美国与我们传统教学一样,採取的是标準化测验,通过选择、填空、简答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它仅仅只能考察学科知识单点掌握程度,停留在识记、概括、理解的低水平认知层面,评核形式过于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质素,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重要的能力。而表现性评核则是强调真实的任务环境,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需要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创造出解决问题方法,用自己的行为表现证明学习效果,所以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这为未来学生直面社会,解决複杂的现实问题提供基础。

 实际上,很多教师已经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现性评核的形式,在过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会布置作文、调查、汇报、实验和回答问题等任务,然后根据学生表现,给出分数或点评,但过去表现性评核不是教师传统的评核方式,也还未曾形成一套良好的规範。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表现性评核通常分为评核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核量规三要素。评价目标的设立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核心能力和思维方式,具体包括知识、行为、技能等方面,而且不同学科的表现性评核目标亦会存在差异,例如语文学科侧重表达交流,数学学科强调逻辑推理,自然学科强调探索实践,艺术学科侧重想像描绘等。

 明确评核目标后,紧接着是要为学生创造表现情景,设计表现性任务,由于评核目标指向持续理解、多维度能力,所以任务应具备真实性和生成性,即真实的情景与可供学生操作的空间。具体可以按照四个步骤设计,第一步是要确定具体的学科领域,第二步是根据学科确定要评核的能力,例如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步是确定任务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简短评价任务、事件任务、持续性任务,第四步确定任务的内容,表现性任务内容丰富,包括纸笔任务、汇报展示、实验调查、演讲、讨论、表演、课题项目等等,其中纸笔任务是指以论述、作文、设计方案一类的创作型任务,与选择、填空、简单的固定题型有明显差别,所以任务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活动分析。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60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