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的二三事

2022-06-20 2572 钟祥斌 澳门日报

 上周,外系的同事传来了大学微博的一幅截图,然后写了一句“proud of you”。笔者虽未细看图,但心里想着的是,有甚么喜事呢?原来内文是关于大学中的一个书院组织学生到台湾环岛骑行,并访问了随团骑行的一位毕业生。这位毕业生受访者在2020/2021学年的下学期修读了笔者任教的教育社会学,当时是外系(应该是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年级的学生,个性安静但很有想法。他在访问中说:“她在课堂上整体讲解了教育和老师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我其实从小对老师有点反感,觉得他们很烦、时常督促我学习。上了那门课后,我才明白小时候的老师其实是用心良苦。现在,我工作时常将人家称作老师,对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看到这篇小报道,笔者心情既是激动,也感觉有些遗憾。激动的缘由,并不是该学生记得笔者(当然也不排除有这个可能),而是他记得曾学过的东西,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至于遗憾方面,是碍于课上的人数太多,笔者没有机会对学生作个别的了解和交流。如果早一点知道他原来“对老师有点反感”,或许笔者能去理解箇中原因,努力做一个不平“烦”的教师呢!

 其实在本学期结束前,笔者还收到一位本科生的电邮。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来电邮的大多数是冲着“求分”而来的,心里也没有甚么悬念。怎料打开电邮后,意外地发现竟然是一封道谢函。来邮的是一位安静的学生,在电邮中,她感谢笔者有趣的授课方式,并说她很享受课堂,而且从中获得了启发,对宏观和微观的教育现象和政策有了一些认识,收穫最大的是期末的教育研究,学会了总结和应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其实电邮内容像一篇学生的学习反思,很是不错)。阅毕,笔者心中甚是欣喜,马上回邮:“相信你的谢邮应是绝无仅有的一封,不过老师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之后同学回电邮安慰:“应该不会吧……”

 诚如笔者所言,这是唯一的道谢电邮。笔者从来也不会对此怀有期待,因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是内置的,不会因为有了学生的感谢才会用心(当然,学生的感谢或可强化教育信念);相反的,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用心,学生才学会感谢。然后,大家或许会问,像刚才说的,如果学生的感谢少,那是不是说明教师不用心呢?这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依笔者的观察和经历,高校的师生关係确实是在慢慢地改变当中。这可能是由于过去学生人数没有现在的多,无论是师生还是学生之间,在课中和课后都有互动,大家之间的感情都是不错的。现在,下课后,要不是同学赶着去上下一节课,要不就是课室要马上清场让给另一班同学使用等等,这些客观条件或许令彼此变得“匆忙”游走于校园不同地点,成为彼此的过客。也曾有同事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具有工具性,学生于修课时或是要写推荐信时对老师是恭恭敬敬的,过后就变脸,路上见到也“视而不见”或是“老死不相往来”!这也许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大家就继续用心吧!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9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