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协作

2022-05-23 4857 唐毅 澳门日报

 上期提到,学校与博物馆之间“边界”的坚守,导致博物馆教育成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因此“跨界”应可成为打破此一格局的方式。而要达致“跨界”,首先需要突破两个中心(学校中心或博物馆中心)的现状,而去寻求两者之间的一个共同中心。而这个共同中心很大程度应该就是“课程”。

 至于这个共同中心——“课程”的内涵,我们可以参考本栏之前所提及的,由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四要素:目标、内容、组织和评核。

 首先,确定学生在结束一个学习历程后可达成的“目标”,是课程得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基础。于是,设计馆校合作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目标的确定。而这里所指的不是一个科目课程目标,而是以“大单元”为单位设计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自然科学科基本学力要求,指出学生能“知道日、月、地之间的关係”,这属于初中自然科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而大单元设计的教学目标,则要求相对具体而且是可以客观评量学习质量的表述。例如其中之一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通过观察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和相对位置,用图示的方法指出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月蚀的形式原因。

 其次,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提供相关的“内容”。那么,甚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呢?如果教学场域只局限在教室的话,过去我们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让学生操作“三球仪”,观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运动的位置,从而得出月相规律和月蚀成因的结论。而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能以电脑模拟的方式呈现。但假如教学场域可以突破至教室以外,那么在户外利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甚至利用澳门科学馆天文馆的球幕放映厅,及其太空科学展厅内的“球面科学展示系统” (Science On a Sphere)进行教学,学习必然比单在教室内开展更有趣和更有效果。

 再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周密的“组织”,成效才能彰显。于是,纵向螺旋向上深化或是横向关联式等组织方式,可以将教室内对月相原理的讲授,到户外望远镜的观测,再到球幕放映厅的展示,以及利用球面科学展示系统的示範有效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结合纵向深化与横向方式联动的、有系统的学习历程。

 最后是“评核”。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上述设计的学习历程中,教师可以透过包括表现性评核、纸笔测试、动手操作实践等的评核方法,多维度地对学生能否达到目标进行评核,从而检视整个学习经历设计中目标、内容和组织的设计是否适合,并适时作出如有之调整。

 读者从上述的一个小例子或许可以发现,以课程为中心的馆校合作教学设计,能突破教室的限制,把学习历程进行最大化的丰富。而当中的重点是,校外学习并非只是一次缺乏周详设计和组织的,与学校课程不紧密联动的“课外活动”,而是紧扣教与学的一个必须历经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优势的教学设计。真正的“馆校合作”,并非只是馆与校之间的“合作”(Cooperate),而应是二者之间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的紧密“协作”(Collaborate)。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9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