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要多想一步!

2022-05-09 1808 仲夏夜 澳门日报

 近几个周末,笔者不时在澳门的大街小巷看见一些慈善机构在卖旗筹款。据说,这种募款的方式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在香港出现了,最早期是居民捐款后,义工会用大头针在居民的衣服上别上的红色羽毛以资识别,后来就被现时採用的贴小贴纸的方式取代了。笔者记得在香港上学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团体以卖旗方式筹款,很多时候卖旗手都是学生义工。笔者当时虽没有参加这类募款活动,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卖旗活动后的翌日,清洁工人总是忙于清洁被贴满贴纸的栏杆和路面。当时年少的笔者充满疑惑,卖旗筹款到底是不是一种好的募款方式?如果从成本的角度去思考,这是不是一个有效筹款的方法?然后,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澳门的慈善机构也採用了卖旗的方式募款。理所当然地,卖旗活动之后随处可见的小贴纸也成为了常见的情况。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都是芝麻绿豆之事,卖旗筹款还是有意义的。但据笔者了解,卖旗活动投入的资源其实并不算少,包括需要相当数量的卖旗手义工及其在卖旗投入的总时间(先不算规划和统筹),以及事后筹款项点算等等。曾有某慈善机构的卖旗活动的报道,总参与人数约为九百人,而所得筹款额约为四十万,当中并没有报道总的卖旗投入时间。如果从募捐投入的金额、人手和总时数来算,这并不“划算”。然而,为甚么坚持要做呢?当中应该有一些不可取代的价值!

 首先,募款活动正好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着贫穷和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乃至于社会上有部分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所以,卖旗募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源重新分配的方式(虽然幅度很小,但意向却是明显的),以回应贫穷的问题,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公义与关爱。

 其次,以卖旗募款的方式,或许在这整个活动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承的方法带出关爱与行动的讯息。如前所述,这一类活动需要投入人手和精力,特别对于在街上的卖旗手来说,其投入成本是相对多的,他们亦是第一线的关爱的践行者。对他们来说,卖旗除了是参与义工活动以外,也是他们对关心社会议题和现象踏出重要的一步。严格来说,他们不是在参加活动,而是在参与和建构一个更公义的社会。

 再者,对于捐款者来说,也是别具意义的。面对助人的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很多。但是卖旗筹款突破了这种思维,哪怕是一元半角也是有意义的。这也引证了我们常呼吁学生遵循的“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亦体现出集腋成裘的价值。

 或许,有人会认为,需要那么複杂吗?学生愿意参与活动就已经不错了。但笔者的想法是,反正都是要做的,那就乾脆做得深入些,将整个活动的教育意义最大效益化。只有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会成为真正关爱的践行者!所以,这里呼吁各位教育同工,教育,就是需要多想一步!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8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