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高校教师的两难⁈
2022-04-11 1605 彭志强 澳门日报
人的生活中本就不乏两难之事。处身在急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要“做好呢份工”,很多时候也会面临两难的局面。譬如说,怎样才算是“做好”这份工呢?而做好这份工,又会否跟自身对职业/专业的理想有所背离呢?
话说最近,研究团队在忙于招聘暑期研究计划的本科生助理,笔者参与了这些招聘的面试,亦对“怎样做这一份工作才算做得好”产生了一些思考。大学为了让本科生有机会参与/接触研究,每一年暑假前都会鼓励一些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将研究项目开放,在暑期招收一个本科学生参与他们的研究计划,通过手把手带领本科生做研究,为他们铺展研究之路。说实在的,这确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是开放的名额十分有限,笔者的研究项目就仅有一个本科生助理名额。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缘故,今年笔者的研究项目有十来个本科生申请,比往年多了不少。研究团队为申请者都安排了面试,以便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学生与研究项目之间的配对。首先,申请者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而且有个别学生成绩特别优秀,动静皆宜。其次,学生所提交的履历也都十分工整,有些学生甚至提交了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未来的学术规划,如申请研究生课程一样。此外,在面试过程中,同学们对答得体,能看得出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我为他们认真的预备打从心底感动。
那么,笔者的两难又从何说起呢?如前所说,由于暑期研究计划的学生名额只有一个,所以按常理来说,优先挑选条件较佳或是较为适合团队研究的学生是比较稳妥的。然而,这种选择对于教师来说,也呈现出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作为研究员,由于希望研究助理可以帮助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对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导致在挑选方面较容易走向一种“功利”的取态;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很清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一些表现稍逊的学生比最优秀的学生或许更需要良好的学习机会(儘管他们没有学习的意愿)。面试过后,笔者的团队也做了一些检讨,其间组员也提出,有些学生若得到一些学习的机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有些学生或许需要学习思考方法……但是,在现实的限制下,他们都未能够进入这个团队学习和改善,实在是有些可惜!这也是笔者所言的两难。因此,笔者思考怎样才算是做好了教育工作呢?挑最好的学生合作,然后尽快完成研究工作,累积个人的学术资本?抑或为需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但这也许会因此拖慢了研究的进度。孰轻孰重呢?又或者,大学除了为优秀学生提供机会与资源外,也能为一些稍逊的学生提供资源和机会吗?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