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忐忑
2022-03-28 3021 王了了 澳门日报
最近笔者跟同事A交谈时,A抱怨学生上课时用手机或是电子产品作非学习用途的情况愈来愈严重。这类对话,大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同事之间的交流中。而且,近几年在不同的学系,乃至不同的高等院校认识的友人中,无不关心这种于课上发生的“网络闲散”(cyberloafing/cyberslacking)现象。“网络闲散”有时被翻译为“网络神游”、“网络摸鱼”,是指在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不相关的上网活动,却假装出工作的样子。事实上,已有不少研究显示,这种在职场上的“网络闲散”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社交行为,而且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BBC在二○○二年的一则报道中就指出“网络闲散”导致一些小型企业每年损耗约十五亿英镑。值得注意的是,大型企业或是公营部门都还没有被纳入其统计之中。所以,每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损失可想而知!
去年,有同事对大学生课堂中的“网络闲散”进行研究,这对于高速发展中的澳门高等教育具有意义及迫切性。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见证着大学教育在科研上屡有创新,走在时代的尖端;但在教学的现场中,为数不少的本科学子却凭藉科技的发达与自由,上课期间浏览学习以外的内容,这种现实中的鸿沟该如何缝合起来?如果再不关注这种现象,社会将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A的课一直以来都很受学生欢迎,但是A最近也很沮丧,因为课堂上不少学生“机不离手”,而且很明显并不是用来记笔记的。A对此说道:“其实真的很想学生上课只用纸、笔来做课堂笔记……但是有些学生会说他们是在用手机做笔记之类的。”笔者表示同意:“对,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因此我们只能相信他们……”事实上,A的沮丧之处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笔者的问题。所谓的“困扰”是很複杂的,其既有正向的意义,也同时带来了负面的情绪或影响。譬如说,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笔者会调整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互动,用更多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例子引入等等,让学生们更感兴趣。效果如何呢?有所改善,但是不见得全体受用。接着会发生甚么呢?笔者开始形成一种“妥协”的心态,接受了“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努力学习”的现实,并且觉得“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负责任”等等。这种“妥协”其实是有些危险的,因为当“妥协”的程度升高,教师就会变成“老油条”了。于教师身心而言,未必是件坏事;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上周笔者上课前,有部分学生早到了课室。笔者发现有两三个学生由进班房起就在用手机,估计是在交谈。笔者好奇地问:“你们真的那么忙吗?我观察到你们在课堂上都是‘机不离手’,你们是在记录笔记吗?”说罢,学生放下了手机。笔者续说道:“其实,课外时间你们如何使用手机,不归我管。你们上课用手机来做甚么,我也管不了你们。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学懂甚么时候应该做甚么事……”那一堂课,有些同学因此收敛了些。但是,之后又会如何呢?对于笔者的态度,曾有同事跟笔者说:“认真你就输了!”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