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

2022-03-28 3626 高瑞沣 澳门日报

 自三百多年前始,博物馆从之前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及“社会”的关注,并发展成首座以“教育”为主要使命的博物馆。即如美国博物馆协会(AAM)指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应为“教育”与“公共服务”,对物的收藏是完成教育与为公众服务的手段,收藏本身已不是目的。英国博物馆学家Hopper Greenhill认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机构,因为博物馆所有活动都具有教育的目的,当中包括资料的收集、展览设计和产生、特别活动以及教学会议的安排等。

 如果我们将教育视为学习,那么学习场所应该包括的範围可以相当广泛。一般而言,在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形态之一,可被狭义解释为“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而与之相反的不在学校的教育,就是“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或是习惯上所指的“社会教育”。而按照此一定义,博物馆所具有之教育功能,应被视为非正式教育的一种,是一种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而这种边界(boundary)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视为理所当然。于是,博物馆教育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课外的”、“非正式的”延伸活动。学校组织老师“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人员“接手”向学生讲解展品,成为大多数馆校互动的模式。当然,这种互动也可以是相当有意义的。一来,学生可以离开“课室”走进一道“专门”去经历专题性更为突出的学习历程。二来,实物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博物馆教育的特质,这亦正好弥补了课室的局限,让学习能更贴近“真实”。

 George Hein指出,要发展博物馆教育理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而前二者构成了作为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的理论构成,而最后者即决定了如何把理论用于实践。透过学习及认知理论,形成了四种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也是现在全球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模式。

 第一,教导解说模式。这是传统博物馆大多採用的教育模式,也是最为普遍的模式。大多数博物馆的策展顺序都基于一套既定的“学习目的”,并透过对“学习内容”的“组织”呈现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而这个历程就需要透过解说去实现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澳门海事博物馆展出不同时期中西方的船舶模型,呈现澳门船舶从开埠到现代海事发展的技术变化和中西比较。第二,刺激——反应模式。早期的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经过不断的刺激——增强和反应形成的结果。于是,博物馆需要透过按钮回答让参与者产生互动。这种模式早于一九三三年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首次引入。第三,发现学习模式。这种源于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模式,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博物馆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行探索和发现,重点在于强调引导而非直接获得结论。第四,建构模式。强调博物馆更多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参观者不仅可以动手,还需要动脑,从而对有关内容获得真正的认知。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7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