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善良和慈悲的力量

2022-03-14 3633 张小军 澳门日报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说道:“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是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然而,或许不少人都会问:那么,在众多的选择中,会有甚么因素影响一个人作出善良的选择呢?这才是核心的问题!《礼记 · 中庸》提供了一些线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是,当人达到至诚的境界,就会选择正确和美好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一些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助人为快乐之本”或是“帮助了别人,我们也感到很幸福”等等。如果分析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前者的善是从“因”出发,即“至诚”是择善的原因,而后者则指出快乐的源泉是助人,若要快乐便需要行善。姑勿论孰因孰果,善良都是人或是和平、公义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善良的人有甚么品质?善良对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有甚么重要性呢?正向心理学认为善良是正向心理的特质之一,与乐观、感恩、合作、同理心和自控能力有联繫,但又是一种独立的品质。一般而言,善良的孩子有一个很显性的特徵,就是“人缘好”,容易受到朋友爱戴。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係很重要。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好人”很容易成为了长期的被剥削者或被欺凌者。所以,善良也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才行,也就是“择善”的能力。此外,笔者曾经听一个家长说他的儿子很善良、很有同情心,这里也一併釐清一下同情心、同理心和慈悲之间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同情心和同理心混在一起,前者是受外在的条件而引发的一种情绪回应,例如我们看见一只受伤的流浪狗,我们会因牠而悲伤流泪。而同理心,则是採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譬如近期新闻报道了乌克兰国民的惨况,我们能代入他们的生活中去思考。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没有同情心就较难引发同理心。那么,慈悲又是甚么呢?慈悲似乎跟宗教有着较密切的关係,但却是一种很有启发的生活实践。佛教中的慈悲,是指将快乐带给人,并且替人拔除痛苦。在天主教中,慈悲(mercy)也是强调实践善念的行动。撇除了宗教上的解读,慈悲更强调善良的实践力,这也是择善的体现。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培养起孩子善良和慈悲的力量呢?善良和慈悲的力量很难从书本中学会,而日常生活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场。所以,成年人的以身作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在疫情下,虽然不能到处探访亲朋好友或长辈,但是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这些表达、沟通的过程就是对孩子最直接的教育,孩子能从我们的身上学会如何尊重、感恩、关心和慰问长辈和朋友。如前所说,善良和慈悲都是行动力,所以,也能在同一时间让孩子变得具有研判力。此话何解呢?很多时候,孩子会基于成年人对其善行予以的正面回馈而变得更积极行善,这是因为,一方面孩子能从善行中感受到快乐,另一方面又能因此获得成年人的认可和讚赏。但是,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善行,或能否在行善的同时,平衡自己手上的工作呢?这些都需要跟孩子讨论和研判的。因此,如何让善良和慈悲成为行动力,以及如何对自身条件和能力进行评估,都是重要的课题!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7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