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协作
2022-02-14 3073 胡展赫 澳门日报
家校合作在教青局的带领和支持下,有效地推行。该局恆常地举办家校合作的活动,例如“百分百家长奖励计划”、“与家长有约座谈会”和名为“家长学园”的学习与分享平台等活动。此外,教青局辖下的亲职教育中心亦为家长教育投入了大量工作,这使家长在子女的非高等教育生涯中肩负更多的角色和责任。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本澳学校正按部就班地让家长参与更多的校内、外活动,甚至参与校务决策,如家长或家长代表能参与校政会议等等;而教职人员对家长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也有了更开放的态度,不像以往般故步自封和孤军作战,这些变革都使家校合作的实施走在不断优化的路道上,让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有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家长。但除了家长外,学校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学业发展上还有其他合作伙伴吗?
笔者近期细阅学者吴迅荣博士的着作《家庭,学校及社区协作:理论,模式与实践:香港的经验与启示》(一七年增订版),不禁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令社区在教育上担当更多的角色呢?笔者在此分享一下对学校和社区合作的一些看法,希望能集思广益。
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者郑熙彦说过,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除家长外,它必然与社区产生互补与互赖的关係,因为毕竟学校是社区的一个附属体,是社区组成的一大部分。去年十月,本澳的全民核酸检测是一个学校和社区紧密合作的典型例子:学校借出校园成为检测的地方,也鼓励教师员工义务协助核酸站的运作。此外,亦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举办回归教育课程,为社区的劳动力和人民素质提升出一分力,而一些学校的校园开放亦为社区的人民生活质素提升不少。
以上例子着重了学校对社区的贡献,而其实社区对学校的协助也不少,本澳不少团体承担了一些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例如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的升学辅导服务等。而不少学校的社会工作辅导团队都是来自本澳不同的机构,如澳门明爱和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而一些私人企业,也在支持着本澳的教育,例如笔者女儿在学校的安排下,去了一间超市购物,作为数学课程的课外活动。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紧密的,而过程中大家互补不足,学校和机构从中不断学习、磨合和成长,从而营造一个友爱互助的融洽社会。
学生获得课本外的宝贵人生课堂
在教青局制订的2021/2022学校运作指南中指出,适量的校外活动,让学生在正规课程之外可以透过实践性的活动和外界交流和融入社会,而社区就是一个能提供学生充足课外活动的资源。事实上,探访老人院、动物组织或大专院校等社区机构是比较常见的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让老人家感受到来自学生送上的温暖、动物组织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大专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得到提升外,学生也可以从这些活动中接受到生命教育和品德教育,例如,学生在与老人家的互动过程中,可思考关于本澳的老年人口问题,学校又可引导学生去关怀长者,这不就是一课生命和品德教育吗?而探访动物组织的时候,学生能明白到人类对动物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这些品德教育往往就是发生在学校和社区互动的过程中。由此可见,适当的社区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和品德教育。还记得,一次严重风灾过后,有学校组织学生清洁附近的街道,十多岁的学生尽显公民责任,这又是一个学生从学校和社区合作的过程中得益的例子。学校是社区的一分子,其实学生也是。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知道,既然学校和社区合作能让两者皆得益,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创造甚么机会去促进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