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核的深层意义

2022-01-17 1127 冷亚洪 澳门日报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再製机制”说起

 “教育即生活。”生活环境在迅速转变,教育模式固不能停滞不前。在近年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难发现,“多元评核”已成为其中的主流方向。较诸固有的考评模式,评核多元化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多元智慧与个别差异,有效激发他们的专长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成效,并满足新世代社会对人才培育方式的诉求。

 为了配合新时代教育适性化、个别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紧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发展步伐,澳门特区政府一直响应教育界的建议,採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就多元评核的各方面细则逐步进行优化。过去,除了邀请海内外的教育专家举办研讨会,政府又向学校和老师们提供一系列有关评核理论、实务操作等课程;同时,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校方须作出不同程度的评核调整,综合检视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取消以纸笔上的分数作为唯一的学习成果……

 前年,特区政府第28/2020号行政法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学生评核制度》正式出台。法规的第三条“评核的实施”提到:“应通过多元方式实施,尤须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以了解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与学习需要。”在政策的带动与支持下,可以预期,多元评核的落实、全面开展以及后续完善机制,将会是未来澳门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就着这些方面,过往不少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分析,故在此不作赘述。

 然而,“不就是评核方式的一小变吗?”——“多元评核”有何深层的意义,而猛然翻起了今天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时间,我们也许思索不来,难以道出所以然,却从布迪厄有关学校教育“文化资本再製机制”的理论中,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感悟和启发。

 皮埃尔 · 布迪厄是法国当代着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研究旨在揭露社会中的宰制关係,以及宰制权力是如何实施与维持等等。在其“社会实践理论”和“文化再製理论”中,布迪厄阐释了学校教育的既存现象——透过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系统在微妙而不着痕迹地进行“社会炼金术”,把各种形式的资本——特别是文化资本,转变为本质性的、合法佔有的象徵资本,使社会的“宰制面貌”得以有制度地、世代地延续下去。

 任何权威或实体,均不可赤裸裸的行使其权力,相反,他们必须先把地位和权力合法化,使他人看不出其自身的任意与妄为——或者,至少掩饰这种性质。可见,单凭原来物质上拥有的财富,显然是不足够的。经济资本的效用若要获得最大的发挥和承认,它必须转变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最终转化成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象徵资本,并投入到社会的流通过程。这样,藉由各资本的转换与分配,社会被划分为一些不平等的阶级,而人们也深信,这种排列和分化是符合公平、均等的原则而沿袭、固定下来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5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